新左翼文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向下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Empty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帖子 由 Admin 周日 七月 07, 2013 10:02 pm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静听从南迪格传来的枪声

[按语:]
这个关于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的讨论会,是我们西南新左翼文艺群发起第一年最后一次讨论会。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关注一下当今国际反资本主义运动的情况。我们对印度还不了解,对当今世界的情况也知道很少。了解世界和理解中国,对我们新左翼来说,,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也是个重要的任务。文艺更应该从细小的方面深入认识这个世界。这次我们的讨论文章,就对正在遗忘“阶级斗争”的中国与阶级斗争实际存在的世界形势的对比反思、对电影情节等的深入揭示、以及对印度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等,开始了我们的“放眼世界”之旅。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它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本次讨论会,开始也试图与前面一样,组织大家聚会讨论。但由于一年来工作发展,许多外地朋友也积极参与进我们的讨论,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尝试把讨论会转移到网络上进行,以方便大家参与。这次参与讨论会写稿和发言的人有:张富金、张明涛、草食动物、黎亚彬、李牧檄、赵永健、高俊、田锋、杨希、倪剑雄。主持人:倪剑雄。


张富金:关于敌人
——看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有感

敌人,顾名思义,关系敌对的人。“敌人”“同志” 遭遇无异,人间蒸发,久违许多年了。仿佛太平盛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平安祥和春色满园,大千世界东南西北全是朋友,即便陌生,彼此都一起“普世”着“和谐”着“复兴”着。看罢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方才知道我们没有“敌人”是我们的事,别人还是有“敌人”的——尖锐对立的双方,时不时把它挂在嘴上。
肯定的,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了工人阶级,同时也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知道什么是阶级,明白什么是阶级敌人和阶级斗争,懂得拿阶级标准分析社会,鉴别朋友和敌人。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是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关系。影片中的政府、警察、曼汉塔大财主们与拉乔和珠希为首的纳萨尔派的敌对和冲突,亦是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彼此不同利益价值观的搏杀。
搜索百度,可以查到无数关于纳萨尔派的信息。纳萨尔派成立于一九六七年,得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村,他们领导了无地农民暴动,即“纳扎尔巴里运动”。这支武装最初规模较小,后来逐步发展成燎原之势,席卷印度二十八个邦中的二十个邦,遍及印度两百多个地区近百分之四十的国土。他们信仰***思想。其组织曰“印度***(毛主义)”或“毛派***”。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用枪杆子确保农民的利益;他们的目标是推翻印度政府,让穷人翻身作主人。通常被当局称之为左翼极端组织纳萨尔派,称其成员纳萨尔分子或毛派分子。二零零六年,印度总理辛格公开表态,视其为印度国内的最大威胁。二零零九年,印度执政党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依据《禁止非法活动法》,将纳萨尔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执政党列为的恐怖组织,自然是剿灭的对象。
印度崇尚西方“普世价值”,但是这个“普世”并没有普到平民头上。国家独立六十六年来,类似片中提到的比拉、塔塔、安尼、巴塔等印度的大财团,“为了他们的利润,瓜分我们的国家”。一方面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集中在一百个家族手中,另一方面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人每天收入不到四十美分。因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物价越涨越高,穷人越来越多,导致社会民怨沸腾,危机四伏,战乱频繁。不管影片出品方倾向改良还是倾向革命,《无法避免的战争》客观地揭示了印度存在着以武装斗争形式捍卫各自利益的人与人的对立和杀戮;这种对立和杀戮双方各自代表的,正是全国绝对的极少数富人和大多数穷人。
我们知道,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体。但是这个民主政体的当权派,通常对村民们的诉求置若罔闻。警察只要看到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就会过来驱赶,生怕他们闹出不利于政府的什么事端。有一个关于塔塔集团征地的事,说那个冬天,一些村民到切蒂斯格尔邦政府投诉,他们都接到恐吓要求把土地卖给塔塔集团。但是他们才走到半路就被警察拦下,直接送进了监狱。
本来,从经济角度看,钢厂和农田哪个效益更好不言而喻。圈地搞建设,只要按照市场价值测算,支付农民一笔比较合理的搬迁补偿,适当考虑他们将来的生存后路,如此双方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但是在印度,官场和开发商的“圈地说辞”,如果不是荒谬的,基本就是政治阴谋和利益欺骗的代名词。许多年来,对矿物资源和土地的争夺,使纳萨尔派和印度国内外最强势的商业利益集团针锋相对,而政府充当的角色恰恰又是这些利益集团的代表。政府名曰发展经济造福穷人,实则对世世代代依靠土地耕种为生的农民长期敷衍了事甚或强行打压。他们先是摆出各种法律文件“依法行事”,到后来便用欺骗甚至强迫的手段强占农民的土地;有时候干脆什么也不说直接抢地,并且给一切抵抗行为扣上叛乱的帽子。一般情况下,政府和财阀们不是没有“郑重”承诺,只是他们的“郑重”承诺不是不切实际,便是过后经证实成了谎言或者打了折扣。农民上当受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些失地农民聚居一起形成了难民营。据统计,不算遍布全国无以计数的火车站和那些施工场地、城镇角落的政府熟视无睹的“临时难民营”,印度现有官方管理的难民营二十好几个。每个难民营聚集了上万乃至数万难民,他们主要靠政府接济糊口。这些难民营大多由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土屋组成,几步一个垃圾堆,到处污浊不堪,蚊虫乱舞,臭气醺天。如此凄惨恶劣的生存境况,也迫使他们中的一些有体质有骨气有抱负的人,难免要选择投身于纳萨尔派的事业。
政府与农民的积怨由来以久,纳萨尔派与警察的武装冲突屡屡发生,双方的敌对不可调和。故事发生在南迪格。以拉乔为首的纳萨尔派武装和以安迪•汗为首的政府警察部队,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殊死的拼杀,战火硝烟不绝于乡镇村落,尸横遍野。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拆迁而进展。座拥英国伦敦三亿美元别墅、富可敌国的曼汉塔主人投资三十亿美元在南迪格地区建设钢铁厂。此项目仅矿山建设一项就要动迁二百三十个村落。片中全景地展现了强拆的情形——拆迁部队风卷残云、排山倒海。高音大喇叭一路喧嚣,蚂蚁群般的摩托车、汽车和大型工程挖掘机浩浩荡荡,轰轰隆隆。场面之宏大之凶煞,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村民们涌出家门,惊慌失措,呼声哭声不绝于耳。整个村庄乌烟瘴气,笼罩着一片恐怖肃杀的气氛。看着自己的家园在庞然大物下哗哗啦啦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村民们悲痛欲绝,哭天抹泪。
拆迁中,警方残酷地殴打和抓捕手无寸铁的无辜村民,安迪•汗警官污蔑说“他们动用武力”。其实真正动用武力的不是别人,正是政府支持怂恿的当地萨尔瓦“民兵组织”——曼汉塔先生谓之“私人武装”的这支强拆大军。安迪•汗对保护村民的以拉乔和珠希为首的纳萨尔分子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过是前来“混水摸鱼”剿杀之。
党中央重要成员、南迪格纳萨尔派的上级戈文德教授,面对坍塌的房屋和满目疮痍,面对村民无家可归的情景沉重地说:“没有人关心穷人,大公司大财团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邦政府、警察、整个体制都为他们而设计,而不是为了普通民众。”西方的“普世价值”东东跑到印度来,依旧是资产阶级大亨富豪们享受的奢侈品,任何时候都不会砸到贱民头上(片中曼汉塔先生就是用“贱民”来称呼农民的)。教授的话很明白,这个社会把老百姓视为异类了。不管安迪•汗本人是否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摆在面前,经纬分明——这是两个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诉求绝然对立的群体。他们的冲突和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及其亲睐他们的政府和豪强,与黎庶百姓农民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
珠希女子的经历,可以引起我们对这场战争从另一个侧面进行思考。珠希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名字,“珠希”是党起的。爸爸为了她上学,借了高利贷,债主先是抓走两个姐姐,后又强占他们家的土地,而她向当局求助却受到无端的刁难和侮辱。她被逼无奈,年仅九岁就离家漂泊,投入纳萨尔组织,拿起武器与当局对抗。她把自己彻底融入到这个革命团体,渴望翻身做主人,宣称自己的使命就是建立人民政府。纳萨尔派成员主要由珠希这类弱势无产者组成。他们用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不愿再忍受苦难。受够了谎言受够了压迫,我们还要沉默多久,终有一天会暴发。我们迎来新生,我们夺回权力。如果得不到权力,我们将拿起武器。”
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不停反抗不止,敌对不休战争不息。“无法避免的战争”没有说错,客观现实即如此。
杀戮是残酷而血腥的。其典型莫过于安迪•汗和卡比尔的较量。两个患难与共的同窗、多年的朋友、亲密的“死党”,因为立场的变化,为了各自的目标和追求,从亲到疏,从和到离,及至冰炭不容,势不两立,最后生死搏杀血染沙场。让人深思,让人警醒!
其实,消灭敌人未必仅仅在于消灭其肉体。很多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触动敌人灵魂化敌为友,化害为益,或许比消灭敌人本身更有价值和意义。阶级、国家、民族,抑或政坛、情场等等其它的什么敌人,概莫如此。总之人命关天,即便双方敌对得不得了,也大可不必非要人家给你“拿命来”。但是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不成立。
史夫拉姆毙命了,昌拉瓦迪毙命了,珠希毙命了,卡比尔毙命了,许许多多战友都倒下了。值得庆幸的是,纳萨尔派没有倒下,“革命万岁”的信念还在他们胸中燃烧,毛主义的旗帜还在他们心里飘扬,他们还在印度广袤的东北到西南的许多地方战斗着。只道是,面对掌握着现代化武装和信息技术的强权势力,谁也不知道他们消灭敌人,建立人民政权,获得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最后解放,还要走多少个“二万五千里”。纳萨尔派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无法避免的战争》是当代印度片。个中“敌人”的出现实在耐人寻味!我惊叹他们竟然还有这类强烈政治倾向的作品问世!创作者们是不是秉承了泰戈尔“印度的良心和灵魂”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的哲学,它光明磊落,从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倘若我们中国的文艺作品要表现当代题材,反映“特色”以来的事儿涉及到政治上的东东,创作者们是否敢于释放正能量敞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秉承鲁迅的良心和灵魂,把“敌人”摆上桌面、挂到嘴上呢?
当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有敌人吗?
(2013年6月23日 重庆)


张明涛:战争为何无法避免?
——看《无法避免的战争》有感

前边的话:因为商业对电影的操纵和摧残,也因为主流媒体的跟风和炒作,我近几年已经很少看新电影。我甚至对媒体大肆宣传的电影反而有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反感。朋友推荐几乎是我了解新电影的唯一渠道。拜朋友所荐,《无法避免的战争》进入了我的视野。

《无法避免的战争》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印度政府和曼汉塔集团为了获得储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强占居民的土地。这和扎根于社会底层、并代表底层穷人利益的印度纳萨尔游击队发生了冲突。由于得到底层民众的大力支持,纳萨尔派游击队给予政府警察和军队一连串沉痛的打击。
安迪•汗是一位优秀的年轻警官,他主动请缨,到无人敢去的南迪格地区去镇压游击队。他意志坚定,信心十足,带人在南迪格地区深入调研,了解情况;他开车经过游击队的领地,无视游击队对警方和政府的警告;他联络与游击队合作的公司和企业,切断游击队的财源;他亲自视察南迪格的生活区,为穷人上药,向穷人讲演,试图孤立游击队……但兢兢业业的工作并未带来任何转机,反而陷入游击队的圈套,遭到重创。
卡比尔是安迪的挚友,豪爽仗义,智勇双全。他是安迪的同窗,受到过安迪真诚的帮助。他决心以到游击队作卧底的方式帮安迪。经过他们精心设计的苦肉计,卡比尔成功的打入游击队内部,并成功的重创游击队,使得形势逆转。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卡比尔了解到印度穷人生活的苦难,了解了游击队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游击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卡比尔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立场,他不惜和自己的昔日挚友决裂,带领游击队反抗政府和资本对穷人的盘剥。

到底什么是穷人反抗的原因?

片子开头有一幕政府和曼汉塔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景:政府的官员认为穷人之所以暴力反抗是因为贫穷,而贫穷是因为经济不发展,所以发展经济似乎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这不只是电影里印度政府的逻辑,恐怕也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府的逻辑。但问题是经济发展真的使穷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了吗?经济发展真的实现社会公平了吗?经济发展真的使政治更加民主了吗?……
如果做一些实证的调查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平等、民主这些价值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关联。这一点在电影里也有表现,安迪到南迪格地区调研,他看到基本废弃的警察局,问办公人员如何处理案件?办公人员说这里基本没有什么犯罪,即使犯罪也通过人民法院解决。这说明一个安定、公平甚至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不绝对依靠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作保障。
而且民众并不接受政府的经济开发计划,那些计划非但没有带给民众更幸福的生活,反而让他们的处境更加不利。如果这样,那些为了“每个家庭都应该幸福的生活”的政府就应该放弃经济开发计划。可是他们丝毫不为民众的诉求所动,依然坚决执行既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曼汉塔集团更是不惜雇佣私人武装,使用违法犯罪的手段逼迫穷人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道这也是为了穷人的利益?
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经济发展到底是谁的目标?经济发展到底与谁有利?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穷人的生活,还是为了富人牟利?
穷人为何反抗,难道不是因为深刻的压迫吗?

谁的民主?

游击队的智囊和参谋戈文德被捕之后,警方质问,你为何不能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要通过武力解决呢?戈文德回答说,
“我不承认这种不尊重穷人的民主。”
这种民主不是实现穷人权利的保障,反而是提供富人合法剥夺穷人的工具。当你接受了这种民主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富人对穷人剥削的合理。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富人;但在一个社会里,富人如何成为多数?二是规规矩矩的接受“民主制度”的安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那样会两败俱伤。
对于穷人来说,富人眼里的两败俱伤并不足惧,因为反抗还有可能受伤不那么厉害,不那么持久,如果不反抗,则只能受伤到死。
电影里的这段对话一闪而过,但它揭示了富人与穷人之间深刻的隔膜。

安迪和卡比尔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安迪和卡比尔,他们的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最主要线索。最初,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亲如兄弟的关系。尽管他们之间也曾有激烈的矛盾,以致于七年都不曾联系,但是相比后来的矛盾,这种过节无足轻重。
从电影并不清晰但可推测的交待来看,卡比尔出身不似安迪那般优越。他身上自始至终渗透着一种行侠仗义的草莽气质。无论是以前在警校犯错,还是后来帮助安迪在游击队卧底,甚至“背叛”安迪成为游击队领导骨干,都和他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个性有关。而他的个性和他的经历有更为本质的相关。他上学期间遭遇学校涨学费,他一边抱怨“那帮混蛋涨学费”,一边准备退学;他在安迪的帮助下进入警校,本可以顺利当上警官,但他看不惯学校里仗势欺人的同学,动手“帮助”被欺负同学而被开除,不仅如此,还得罪了帮他提供机会的好友安迪,但他依然不管不顾,毫不在意;在自己做经营的过程中,因为纠纷殴打警察被关押。
安迪则出身上层社会,可能也并不是那种非常高的层次,但也至少不是普通人家。他骨子里有一种和卡比尔不同的气质——精英主义。他勤奋努力,成绩优秀,精明强干,意志坚定,品行端正,有情有义。但在他的意识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穷人受穷固然不合理,但是他们的反抗方式是不合适的。穷人们应该通过民主的方式获得自身的权利。因此他积极从事镇压纳萨尔游击队的工作,并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甚至直到卡比尔与他决裂都不曾让他有任何反思。
卡比尔注定是悲剧的角色,他先是在游击队卧底,不仅给警方提供情报,导致游击队频频受挫,而且杀害自己的游击队“战友”。更为恶劣的是战斗过程中,在游击队领导人拉乔开黑枪,直接导致拉乔被捕。这样的行为被游击队知悉,结果一定是惨死乱枪之下;后来卡比尔幡然醒悟,“背叛”他的朋友和所谓国家,袭击警察,炸毁警局,俘获巨商曼汉塔集团董事长的儿子,如果被捕,死刑无疑。因此,当卡比尔选择与游击队和穷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他已经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所以,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就是战死沙场,他的死无论如何都是悲壮的,也是让人同情的。
讽刺的是,给他致命一枪的恰恰是他的另一位好友瑞亚——安迪的爱人。从感情上说,瑞亚对卡比尔的感情丝毫不弱于安迪,甚至比安迪更加细腻和真诚。但在面对“游击队员”卡比尔的时候,“朋友”卡比尔只能做次要的考虑,她果断的开枪射击,致卡比尔死地。当然,这个选择是痛苦的,不过即使痛苦也改变不了他的行为。
还是卡比尔可爱,即使在被朋友射杀,濒临死亡的时候,他对两位朋友说的话竟然是“让你们失望了”。

是谁制造了悲剧?

安迪在给南迪格地区的民众讲演的时候提到,是枪支和暴力导致了人们的恐惧和不幸,这样的状态必须结束。而卡比尔和安迪决裂时的对话则说道,不是枪支带来了不幸,而是政府和财团。安迪把这种说法视为卡比尔被游击队洗了脑。卡比尔未曾想说服安迪,只是说下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两个只有一个人可以活着离开。
最耐人寻味的是安迪这个人物。他曾经给受伤的穷人敷药,他不仅拒绝了曼汉塔集团的收买,也曾制止私人武装对穷人生活区的强拆行动。从这些方面来看,安迪似乎是一位正派、甚至是正直的警官。但是如果我们拨开这些表面的现象,去追究深刻的原因,就会发现,这也正是安迪的可怕之处。
在安迪给穷人做了讲演之后,游击队领袖拉乔也给他的党员们做了一次讲演,他直言安迪给大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拉乔的话无可辩驳;安迪也给穷人上药,并给他让座,但他在袭击游击队的时候不分是游击队还是平民百姓,一律给予狂暴的屠杀;当卡比尔问他为什么向平民开枪的时候,他的理由是游击队员先向他们开枪;他制止了曼汉塔集团雇佣的当地私人武装暴力强拆穷人土地,这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在他的头脑里,法律的尊严是必须严格维护的。可更深层的考虑是,他担心这样会激起民众对游击队更为坚决的支持,不利于打击游击队;卡比尔“背叛”了他,他选择公开暴露朋友之前的真实身份,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果不其然,游击队当然不能放过这样一个卧底,尤其可恶的是卡比尔曾经干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卡比尔走投无路,即使没有被瑞亚的子弹打死,也会被人民法院处以极刑。安迪深知游击队员对叛徒的处理方式。
安迪固然与政府们和曼汉塔们有着区别,但这只是程度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非立场的不同。他深信、乃至迷信民主的价值。他不了解穷人的思想,不理解穷人的反抗;他也不了解政府的目的,也不了解曼汉塔的意图。他只是固执的按照主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按照主流的价值观行事,也按照主流的解释去给穷人们做讲演。虽然他的话在游击队看来是骗人的谎言,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他在主观上也是恶意欺骗。
政府们和曼汉塔们心知肚明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嘴里说的和实际做的是两回事。但这一套“辩护词”或者说谎言却是安迪们和瑞亚们笃信不疑的真理。他们在使用这套表述的时候是真心实意的相信的。可怜在真正制造这些谎言的人们看来,这不过是他们牟利的手段罢了。他们处心积虑编织的谎言不只是想达到欺骗民众的目的,也想达到欺骗安迪和瑞亚这样的人的目的,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政府和曼汉塔的目的服务,甚至送命也在所不惜。从这个角度看来,安迪和瑞亚的命运更加可悲,他们虽然不是悲剧的真正制造者,但却是悲剧的执行者;他们并不享受多少悲剧带来的福利,却首先要承担悲剧带来的代价;他们做的好也不过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他们做的不好轻则免职、重则丧命。
卡比尔死了,是一个明明白白的英雄,尽管他犯下了那么多的错误;安迪还活着,但却是一个糊糊涂涂的工具。
(2013年-6月-20日 成都)


食草动物:风雨如晦,鸡鸣不止:为何战争无法避免
-----观印度优秀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有感

就像进入华丽的金字塔下厚实而灼闷的地下室一样,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带给我直击印度社会底层现状与社会矛盾的感受,如此真诚而震憾。影片中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豪门恩怨和风花雪月,只是用真实的力量演绎着轧压在生之巨轮下的人类苦难与揭竿而起的因循往复。
影片所展示的,是兄弟情谊比不过阶级感情,西方民主比不过人民政府,和平与共同富裕的理想比不过资产阶级权贵的虚伪、自私和冷酷。这就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战争无法避免。
影片主要以印共(纳萨尔毛派)***武装活跃的南迪格地区为空间,一开始情节就紧凑明快:高级警司安迪抓捕印共精神领袖戈文德教授,控告他危害社会;以拉乔、珠希为领导的毛派***游击队与当地警察展开激烈战斗、击毙警察近百名,导致外国某集团30亿的投资几乎泡汤。于是安迪奉命来到南迪格地区“剿匪”,结果被拉乔打得差点命丧南邦。
这时,安迪的好友卡比尔出现了。他自愿到拉乔队伍中卧底,里应外合一举歼灭这支印共***武装。
于是游击队的噩梦开始了。他们不仅丢了军火、失去了70名战友,拉乔还被卡比尔打了黑枪负伤被捕。但于此同时,随着对拉乔、珠希等革命者了解的加深,卡比尔开始逐渐理解、同情和赞成这支武装的政治诉求。特别是看清权贵的无耻与欺骗,不顾穷人死活强征强拆时,卡比尔变成了坚定的革命派,他不再相信所谓的西式资产阶级“民主”,也不相信政府会自我改良。他不惜放弃了安迪的友谊和利诱,选择与“数数不能超过20”的穷人们站在一起。
“如果我们下次再见面,就只有一人活着回去。”这是卡比尔与安迪最后一次约谈时,告诉安迪的话。
安迪感到愤怒。在他眼里,***武装斗争是不正确的争取人民权利的方式。公路、医院、学校等等人民的公益事业,只有依靠大资本家投资才能获得发展,而***武装能提供什么呢?所以,安迪对资本家们说“我们在同一条战线”,他甘愿做权贵们的看门狗,做剿灭毛共游击队的急先锋。而卡比尔却站到了与其对立的战线上,简直就是一条背叛他的毒蛇。于是他阴毒地让媒体公开他俩人的亲密合照,想借毛共游击队除叛之手置卡比尔于死地。战线的不一致,就这样轻易瓦解了兄弟情谊。
阶级本性使然,安迪一直回避着残酷的现实。现实是什么呢?不仅仅是一小撮巨富和普遍贫困者之间生活对比的触目惊心,不仅仅是土地、矿产资源的兼并带来的大量分配不公,还在于权钱勾结下对普罗大众的压迫达到了击溃其生存底线的地步。这样的残酷现实,让每一个略知马列毛主义的人看清社会真相。正如拉乔向村民们讲得那样:“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制造越来越多的穷人,大资本家的投资不是消灭贫穷,而是消灭穷人”!
在事实面前,谎言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贱民”们拿起武器,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也让每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改良主义者转变立场加入到***武装队伍中。
当珠希平静而坚定地对卡比尔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怕,我的全部使命就是建立人民政府”时,不仅仅打动了卡比尔,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要有多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坚定信仰,才能视死如归啊。
海明威曾说:“人生来不是为了给打败的。” 谁愿自甘低贱呢?!可是,面对承受着阶级压迫无穷痛苦的人们,佛祖告诉你应该像苦行僧式的忍耐,以修得来世享福;上帝的意见是你没有能力掌管财富,所以主不赐你金钱。唯有马列毛先哲们说出石破天惊的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造反有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立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类似戈文德教授那样的知识份子的传播下,马列毛主义漂洋过海,帮助印度劳苦大众扔掉枷锁,有了争取人民权利的动力,看到了人类新生的方向。也感化了像卡比尔这样的人,成为毛派***游击队中重要的生力军。
影片的高潮,是卡比尔和珠希保护游击队撤离时双双壮烈牺牲。他们就像早期的中共党员一样,为了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卡比尔在身负重伤的情形下,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战斗到底:他不顾安迪的一再警告,艰难地想举起枪,结果被安迪的老婆当场射杀。是的,他和安迪再见面的时候,真的只能活着一个人,不幸的是活着的人是安迪!
为什么!为什么有着兄弟般情谊的两个人,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战争无法避免?安迪想不明白,他抱着临死的卡比尔不断追问着为什么,卡比尔的回答是:“我对我的行为无怨无悔,唯一感到抱歉的是你”。
至死,卡比尔对他转变立场、投身革命无怨无悔。他接受了马列毛主义的熏陶,更被珠希的人格力量所同化。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催毁,阶级感情已经超过了兄弟情谊。这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是信仰之争。但卡比尔的信仰,是安迪那样刻意回避社会矛盾的人所不能理解认同的。
影片的结尾,交待戈文德教授和拉乔继续战斗,毛派共产主义游击队在不断壮大。这好象告慰着牺牲的战友,正义的事业一定要取得胜利!风雨如晦,鸡鸣不止,共产主义信仰在印度生根发芽!这与中国早期共运史何其相似。
整部影片流畅紧凑,没有生拼硬接,没有陈词滥调,是多年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佳片。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谍战、枪战、舆论战纷呈,兄弟情、战友情、印度风情并现,也不仅在于刻画社会大动荡下政客、商人、警察、流氓无产者、革命者的不同形象时可圈可点,更是因为有思想、有情节、有内容,真实感人。在中国小资文艺腔调滥市的当下,这部反映社会矛盾和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电影尤为难得,以至于偏爱这部影片到了我不想有任何批评和责难的地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看这部影片时,不时有熟悉的情节、画面让人联想到当前的中国和人民领袖***,不免心怀戚戚焉。如果中国的贫富分化和分配不公也恶化到印度那样的程度,彼时***战争会以何种形式上演?鲜血又会染红中国大地吗?每个中共党员快快警醒吧,开门清党整风,抑制豪强、节制资本,落实属于人民的中国梦,否则战争真的无法避免!
(2013年6月2日 成都)


黎亚彬:怎样避免“无法避免的战争”?

“左派向往社会公平正义,这谁都不会否认,但左派所想用的那些方法则只会走向反面,前苏联、东欧和***时代的中国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难道中国要重新走一次?”
——郑永年《“左派”与中国的命运》

这两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讲的是印度毛派社会主义革命武装与印度警察之间的战争故事。一位警察的最好朋友,为了协助消灭地区毛派武装力量,不惜生命危险打入到了毛派武装内部。在协助警察取得一个个胜利之后,却发现毛派武装力量才是真正的正义之旅,而警察和政府、资本家们则无恶不作,根本不把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当作一回事,肆意去欺压农民,抢夺农民的土地,铲去农民的简陋房屋,杀害无辜的儿童与妇女。于是,这位警察的朋友觉醒了,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救出因自己的密探行为而被逮捕的毛派领袖,但最后却死在了警察的枪口之下。这个电影应该是写实的,因为一直以来有关印度的新闻报道中就有许多关于印度国情及毛派武装袭警的资讯。
本部电影给人震撼与回味的是,这种恍如隔世,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现代的战争,是如此的贴近中国现实,有如身临其境一般,令人充满同情、无奈、惋惜、愤怒和担忧。这种战争与当年***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及其背景何其相似,而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又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情势相当吻合。这不仅让人联想到这种战争是否还会在中国爆发?
而且,这种战争即使胜利了似乎也没多大实际意义,因为这些革命者并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即使他们取得了胜利,也未必会保得住胜利的果实,就像中国曾经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样。然而,历史为何偏偏要这种悲剧重演?
在当今的中国,***和文革的影响正方兴未艾,大有文革要重演之势。“无法避免的战争”爆发的主要根源:农民的土地被强征,农民的房屋被铲除,农民的权利被剥夺等等,恰恰也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点和国情。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也有一大群激进的左、右翼人士对革命跃跃欲试。一些网络世界的角落里完全弥漫着一种权利被剥夺,利益被侵占,除了残酷革命斗争外已经别无选择的悲情之中。然而这些新时代的革命者,似乎并没有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仍然固守着原来那一套的思想主张。革命爆发本身是时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革命即使胜利了也保不住胜利果实的话,那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了。
这不能不需要当今中国的统治者、资本家、革命者、右左派人士以及普通老百姓们去思考和研究了。现在的中国,显然已经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争,或者说为了避免现有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避免一系列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不能任由目前这种社会状态、阶级矛盾持续发展下去了。这种矛盾继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无法避免的战争”。
首先,导致这种“无法避免的战争”的实质根源是什么?很明显,是利益的冲突!换句话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看看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中的主题曲歌词中的一段内容吧:“嘿,大佬们,我们受够了你的专制独裁,我们要翻身做主人。无论是比拉还是塔塔,无论是安尼还是巴塔(注:都是印度的大财团)。为了他们的利润,瓜分我们的国家。无论是比拉还是塔塔,无论是安尼还是巴塔。为了他们的利润,瓜分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血汗……。我们的血汗,让他们盆满钵溢,财源滚滚。人民的财富,被榨得一干二净,再也不要忍受压迫,我们要翻身做主人。再也不要忍受压迫,我们要翻身做主人”。这是不是与当年***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口号基本相同?而印度爆发这种阶级战争的社会根源与当今中国是不是存在一种根本上的相同?今日中国与解放前爆发了革命的中国已没有多大的差别:经济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是一种另类的独裁专制制度,官僚***现象严重,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不断,群众不满,民生艰难。
显然,矛盾和问题的实质,在于一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上的事情。这是一种阶级矛盾下不可避免的战争,除了解决阶级矛盾外,战争无法避免。而产生阶级以及阶级矛盾的根源正是社会的根本生产方式。战争爆发的根源显然不止是农民的土地被掠夺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和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的问题。农民需要发展、富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却通过圈地和摧毁农民自然经济的方式,把农民推向城市,变为城市贫民;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同样无法满足城市贫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
关键在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社会存在大量贫民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发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一定的社会产品越来越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即可完成,加上资本之间的竞争,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民被抛进一无所有的城市贫民行列。这些日益贫穷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贫民无疑就形成工人阶级,社会矛盾也表现为一种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些工人阶级一旦被资本竞争压迫到一定程度,就会组织、团结和觉醒起来,就会爆发新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僵持不下,残酷到一定程度就是“无法避免的战争”。
很显然,如果不去消灭或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就会永远存在,顶多是个如何缓和,如何往下拖的问题。事实上,继续拖延下去,让问题悬而未决,对工人阶级来说是明显不利的。因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实现自身的幸福和解放,富裕起来。拖而不决,让资本主义雇佣生产方式继续存在下去,工人阶级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就没有出头之日,就只会越来越贫穷。这种为了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而维持、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做法、主张是非常不必要、不公平、不人道的。
在这种对劳动者极为不利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下,缓和矛盾,避免战争的关键资本家阶级如何“愚民”。就是想办法让劳动者阶级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去给资本家打工。只要劳动者阶级不去做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打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可以维持下去,劳动者阶级就只能处于贫穷的状态和弱势的地位之下。但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其实没有那么大。资本家阶级的“愚民”政策再怎么有效,在当今网络世界、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都无法制止真理的传播,劳动人民早晚有一天会觉醒的。资本家阶级的“愚民”做法实际上只是在压制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是迟早的问题,就看解决的方式是和平的,还是战争的了。
因此,人类社会要真正避免这种“无法避免的战争”,必须真正地、积极主动去和平解决问题。必须以一种新的没有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这是消除阶级对立和分化,避免战争的唯一途径。对于资本家阶级来说,这并非是什么不可接受,接受了其人本身就无法生存下去的问题,而只是从依靠剥削致富,变为依靠自己劳动致富的问题。而劳动者阶级却是必需要改变自己被剥削和压迫的穷苦地位的。资产阶级不让步,战争就是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毫无疑问,过去那种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并非是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确选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所证明的事情。印度的革命战争还在继续,而列宁和***领导的革命早在20世纪的前半期就已经取得成功,分别建立了以消灭资本剥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理论目标为方向的国家和政权。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为基本社会生产方式,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无一取得成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失败,人民对这种计划经济制度的失望和不满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以失败而告终。这正如郑永年先生在《“左派”与中国的命运》一文的开头指出的:“左派向往社会公平正义,这谁都不会否认,但左派所想用的那些方法则只会走向反面,前苏联、东欧和***时代的中国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难道中国要重新走一次?”
没有“立”,就没有“破”;人们找不到可以成功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的真正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那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替代或解决。那社会的一切不公平现象仍将存在,工人阶级的贫穷与弱势仍无法改变,战争也许仍将无法避免。因此,如果被压迫、被剥削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仍以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为目标,那革命还是不要爆发的好。否则,所谓革命只会是毫无疑义的历史重演,除了流血牺牲外,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根本性的改变。
***所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最后就是根源于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错误而招致失败。现今,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现在那里?现在的中国与解放前的中国在社会制度上有多大区别?现在的中国,经济上已然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名义上仍是社会主 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不过是官僚权贵们的独裁专制而已。显然,现在的中国基本已经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影子了,甚至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具资本主义性质。
有人甚至别有用心地说,***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一段错误的弯路,毫无必要,中国白白浪费了许多无辜宝贵的生命,浪费了整整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宝贵时间。这种观点和认识虽然错误,但却反映了一种客观现实和真理:单单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革命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经济革命。只有成功建设一种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没有资本剥削的前提下,有效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因此,避免革命与战争的唯一途径,在于统治者、资本家、革命家、左右派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们都去积极主动的实现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可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实现了皆大欢喜,否则就是一场对立与冲突的灾难式悲剧。“无法避免的战争”能不能得以避免,全看此一举!
(2013年7月5日 海口)


李牧檄:背主的仆人和高种姓的纳萨尔派
——电影后面隐藏的不公

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无法避免的战争》。先看完电影的简介,我就虎躯一震,一震二震三震,震了又震,大印帝国不愧上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这种“***”电影不但能上影,还能得奖,完败我大中华帝国的和谐之风,真是让人纳头便拜,五体投地。
刚佩服没多久,等我看完一遍电影就觉得不对,就好像吃惯了四川小炒,忽然来点印度风格的咖喱饭,百般不适,是不是因为导演小资风格的爱恨情仇呢?又看了一遍,还是不对。再看了一遍,我终于想起来了。
熟悉印度的同志都知道印度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它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女人可以嫁给比自己种姓高的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连等级都没有的贱民,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高种姓,吠舍、首陀罗是低种姓。一种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就是肤色,印度人皮肤越白种姓越高,婆罗门就是肤色最白,相貌欧化的雅利安人。
那么回到电影里,纳萨尔派(毛派)的领袖戈文德教授毫无疑问是婆罗门,另一个领袖拉乔是婆罗门或者刹帝利,安迪和他老婆是婆罗门或者刹帝利,卡比尔是比安迪低的种姓。有人也许会怀疑我的推断,但是印度电影的“种姓还原制度”规定了,演员只能演本种姓的人,所以可以通过演员确定角色的种姓。
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以上这段话,抄自百度。
就如同中国宪法一样,有规定,但实现不了。种姓压迫无处不在。有一位网友这么形容印度,半民主半奴隶社会,民主制的大城市和农奴制的农村。对于偏远的农村,低种姓农民对高种姓地主仍然存在人身依附的关系。很多农民喜欢到地主家做仆人,因为吃穿不愁。这里,特别介绍下印度这个神奇而幸福的职业——仆人,他可以光着身子在女主人面前走来走去,也可以服侍女主人洗澡,可以啃主人吃剩的骨头,也可以跪着和主人一起看电视,最幸福的是可以经常吻主人的脚,毕竟贱民们想吻还不让。
仆人分很多种,最有前途的是和小主人一起长大的贴身仆人,如果能博得主人欢心的话,甚至能跟小主人一起上学,最后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印度,民主、平等、博爱往往只限于同种姓之间,即使偶尔超越种姓也只是个例,为什么安迪的高种姓父亲为什么要给卡比尔支付学费,为什么安迪要把奖学金给卡比尔,为什么安迪要给卡比尔安排工作,为什么安迪的老婆也这么喜欢卡比尔?当安迪一家人都超越种姓来关怀卡比尔,这就不再是个例,而是一种必然,真相只有一个。
孤儿卡比尔作为安迪的贴身仆人,和安迪一起长大,他深得主人一家的欢心和宠爱,最后作为安迪的陪读一起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天性正义的卡比尔受到西方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想要改变自己仆人的身份,不再接受安迪父亲的金钱。但是,安迪换了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把自己的奖学金给卡比尔,用他们的感情挽留了他。卡比尔虽然留下来了,但是生活在安迪的阴影中,还是感到不自由,于是大学毕业,他想再次离开安迪,安迪不同意,并用权威和感情强迫卡比尔和自己一起工作。卡比尔于是故意搞砸了警察训练,终于离开了安迪,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
遗憾的是世界上没有天堂。虽然卡比尔获得了人生自由,如果他从事技术工作,比如IT,也许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不服输的卡比尔,选择了商业,也曾经获得了成功,有了自己的手机工厂,不过没有背景的他很快就碰得头破血流。转眼间7年过去了,卡比尔依然一无所有,他想起了旧日的主人,决定投奔安迪。安迪记得卡比尔的离去,不肯原谅他,卡比尔于是爬在地上抱住了安迪的腿,说“原谅我,我的神啊,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如果你不原谅我,我就死在这里,我一定听你的话。”安迪看着卡比尔,就好像一只心爱的走丢的宠物回到自己的身边,笑了。
卡比尔虽然迫于生活回到了安迪身边,但心里正义和自由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这为他再次背叛安迪,埋下了种子。
卡比尔离开安迪已经7年了,他想重新获得安迪的信任,当知道安迪为纳萨尔派发愁的时候,他立刻要求前去卧底,帮安迪解决纳萨尔派。在纳萨尔派卧底的过程中,为消除贫富不均而战斗的理念唤醒了卡比尔心中的正义,他决定站到纳萨尔派这边。知道再次被仆人背叛的安迪怒火中烧,掏出手枪就要干掉卡比尔,聪明的仆人知道主人的想法,并制止了他。
主人决定惩罚背主的仆人,让他成为了纳萨尔派的叛徒。很快,更好的机会来了,安迪打死了卡比尔的爱人,然后安迪的老婆打死了卡比尔,背主的仆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留下高贵的婆罗门领导纳萨尔派继续为贫富不均作斗争。呵呵。
电影里,几个高种姓领导着这个纳萨尔派武装,无怪有人感慨这是梁山好汉式的斗争,里面的群众都成了背影。在印度,贫富矛盾从来都不是最核心的矛盾。家财万贯的低种姓如果没有高种姓的庇护,很快就一无所有,所以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流传,高种姓家门落败,于是某个低种姓的有钱人屁颠屁颠上门送钱,帮助他恢复家业。也难怪这样的电影可以在印度上映和得奖,它根本就没有反映印度的核心矛盾,同时它也在误导我们对印度毛派的印象。不和种姓压迫、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的,单单只讲贫富不均,那些只会数数到20的首陀罗,顺从于婆罗门领导的纳萨尔派又怎么能爆发出解放一切的勇气呢?要解放人民,先要解放人民的思想。这里没有扫盲班唤醒民众,也没有对种姓制度的反思,只有高种姓领导的收保护费的毛派。如果现实的印度毛派和电影里一样,也难怪它都诞生快半个世纪了,都没有解放印度。
看着那些啃着主人剩骨头的幸福的仆人,光着身子亲吻女主人脚的农民,如此的顺从,如此温顺,感谢种姓制度让他们明白了人生而不平等的道理,肤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是的,他们中一直有人渴望改变一切,然而根深蒂固,延续了几千年的利益纠葛,哪里是民主就能改变的。现在,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印度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一则最新的印度毛派新闻“印叛军伏击执政党车队致20余人亡”。2013年5月25日,印度执政的国民大会党一支车队遭纳萨尔派***武装人员伏击,超过20人死亡,包括多名国大党政要。对此,我的答复是,血流得还不够多。
然而流了再多的血,如果只专注于按财产划分的阶级,却忘了种姓制度的压迫,这样的革命又怎么算成功?将来是不是还要“补课”?愿印度毛派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2013年7月4日 成都)
注:限于篇幅,我不想过多介绍种姓制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种姓制度”、“不可接触制”、“贱民”等相关信息,感谢网友“黑色诱惑1983”的一手资料,感谢田锋老师的宝贵意见。


赵永健:哪门哪派闹哪样?

讲什么理论信什么思想,是不是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问题。

如果第一个问题不是一个问题,那么怎么讲马列,怎么信***思想,是不是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问题。

可能是智商不够用,当我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比如两极分化,你请教人问这个问题该咋办?有人说:简单,按马列来,听毛主席的话。这话对不对?肯定是对的。但是答案都有,问题却一直在。这个现实的情况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大家别以为我是谈大道理,小民我是要评电影呢?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雾里看花,若隐若现地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有关纳萨尔派(印度毛派)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安迪和卡比尔。影片的线索围绕如何消灭纳萨尔派的情节展开,另一条情感线索是安迪与卡比尔之间的友谊。按时下国内流行的话说,这个影片里既有“普世情感”也有“阶级情感”。当“普世情感”遭遇“阶级情感”,卡比尔认同底层人民的情感超越了他与安迪之间的友谊,最后死在安迪的面前时,我相信我们所有观众的内心都发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谁能不为这样的一个故事,谁能不为这样的一个英雄而感动呢?

如果以影片为线索,大家深入去认识纳萨尔派,甚至通过影片的传播在印度国内获取广泛的民意支持,为团结大多数印度人民斗争少数的大资本家贡献力量,影片无疑具有巨大的意义。但是作为严肃的评论,我仍然要提出影片的略有不足之处。

1、安迪有没有毛化的可能性?

安迪具有一般的同情心,这个不仅和卡比尔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比如资助卡比尔上学,帮助卡比尔安排人生,可谓有情有义。他不仅在私人情感上如此,他对普通的老百姓仍然如此,他保卫老百姓的时候也是不予余力。当资本家要求他出面把老百姓赶离家园的时候,他严词拒绝。然而,他又是给纳萨尔派带来最大损失的人,他是真正有机会有能力消灭纳萨尔派的。如果纳萨尔是革命派,安迪似乎代表着一种改良派,因为***、无能的反动派在革命者面前没有丝毫的战斗力。安迪又是如何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呢?“分工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公平正义,范围之外或者说能力之外只有当个观众。他信奉命运,不反抗命运。他信念一个“民主、自由”社会,他坚信社会是发展的,只有发展人人才有机会。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只会带来损失。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相信“生产力”而不相信“生产关系”的人。可惜影片中没有更多的交代,比如,为什么上面没有逼着安迪去执行拆迁任务,我不知道那时的他又会做何选择?

2、毛派只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可能是由于影片自身的局限,影片的展开集中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个情节更像是“警匪片”“无间道”的情节,
所以无法从中看出纳萨尔派更多的思想和政策。印象深刻的就是保卫家园,反对强拆,有点儿像我们中国梁山好汉。卡比尔作为一个由印度主流社会进入纳萨尔派中的人物,可谓他的复杂性和人物丰富性比安迪要强很多。与安迪比,卡比尔拥有更多的社会视角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应该说看待社会更全面,更深刻,因为他既认识“民主、自由”的社会,也见识了“受压迫,受剥削”起来反抗的群体。所以,卡比尔的选择,更代表了影片中印度社会未来的选择。可是影片的展开更多集中在爱恨情仇,刀枪来刀枪去,一条小线索就有卡比尔和珠希的“爱情”与卡比尔和安迪的“友情”之间互动和碰撞。如果按照影片给我们展示的纳萨尔派的行为,难道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毛派只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革命者、反动派和群众

这个影片里面不能说没有群众,有两个场景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安迪到纳萨尔控制的村庄的讲话,他是让人们放下“恐惧”。另一个场景是,拉乔做革命鼓动的现场,出现了有“群众”告密的事情,然后现场进行处罚的场景。我们常常知道革命者和反动派之间的关系是爱憎分明,很好处理。但是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则往往是比较复杂。影片在这方面处理就比较简单,容易产生误会。另外,影片中主要是革命者和反动派对群众的宣讲,似乎整个群众是没有在舞台的,他们不仅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甚至少有踪迹。但是了解我们中国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群众”是多么的鲜活。如果大胆的猜想这个是不是印度毛派不能发动起整个社会革命的主要原因呢?

话扯回来,印度那边是《无法避免的战争》,我们这边是不是会有《无法避免的巨变》呢?各种思想粉墨登场,就笔者自身的观察,真可谓大浪淘沙。我们常常拿已经发生过的掌故来臆测将要发生的事情,真理似乎是举的哪个祖师爷“大”,哪个就最有道理,哪个就能横行江湖。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推前浪,鹦鹉学舌要不得,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只能是各门各派唱大戏,大家热闹一下。

但是,作为文艺,作为呐喊的艺术,我要说鼓舞人心最重要,影片《无法避免的战争》无疑能鼓舞所有被压迫的人,那句老话又一次得到诠释,又一次在耳边回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让全世界一切反动派在这句话面前发抖吧!
(2013年7月3日 成都)


倪剑雄:从南迪格的纳萨尔放眼世界
——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带给我的思考

印度是一个电影产量非常高的国家。就我们所能看到的,多数属于娱乐片。而这部《无法避免的战争》,不仅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下印度底层民众起来武装反抗压迫、进而向我们生动展示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形象地揭露资产阶级民主虚伪性的电影。就我国外交部对印共(毛派)武装力量的立场,尤其引起我对国际反资本主义运动的思考。

印度当前的政治局面非常复杂。这来源于它特殊的国情。印度实行资本主义联邦制,它的宪法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一部宪法,又由于它人口众多,被西方认为是“最大的民主国家”。 印度现在有很多政党,瓦杰帕伊在任的时候,就有24个政党联合执政。而这个“最大的民主国家”,现在存在巨大的社会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种姓等级制度,导致一部分人出门小车接送、吃西餐、说英语,而另一部分人,生活极其贫困,每天收入不超过40美分;大量穷人基本算文盲,数数尚不能数过20。印度不仅有几种语言,更由于众多的宗教派别,常常引发教派冲突。电影里描述的“纳萨尔”——即印共(毛派)仅仅是近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希望以农民战争夺取政权,并没得到承认的政党。但它影响力巨大,非常值得关注。在社会差异如此巨大的国家,崇尚***思想的印共(毛派)深刻地认识到,印度的资本主义民主,实际上跟穷人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们拿起武器,代表最底层的农民——尤其包括那些农村妇女,对资产阶级展开坚决的斗争。

这个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伟大***思想在世界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它仍然象火炬一样引导着全世界被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似乎已经被中国某些人遗忘的那些特定革命的语言:“革命万岁”、“翻身作主人”、“建立人民政府”等,今天仍在世界各国回响;而那些以发展经济、给人民幸福的名义勾结、纵容流氓团伙大肆搞暴力强拆、驱逐群众等场景,对我们中国老百姓,也犹同身受、记忆犹新。这些语言和场景说明,革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有压迫,反抗就不可能消除;同时也深刻揭示了革命的必然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我认为,这个电影固然是部非常精彩的电影,而它在中国民众当中受到充分肯定,也给我们新左翼提供了一些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

安迪和卡比尔本来是感情很好的同窗,安迪还曾经慷慨帮助卡比尔读书,让他上了警官学校。但因为卡比尔参与斗殴,被迫离开警察学校,成为一个商人。他经营的手机厂倒闭,七年以后,他又回到安迪身边。本来非常怨恨卡比尔的安迪还是接受了他。然后,出于友情,卡比尔主动请求去为警察当卧底,潜入纳萨尔武装内部。而在这里,他终于看明白了,纳萨尔是在为穷人的利益奋斗,因此转变了对正在试图剿灭游击队的警察认识,开始敌视安迪。
他们最后一次秘密约会,双方声明立场,然后相互拔枪相向,并明确地说:“下次我们再相见,只有一个人活着离开”。但卡比尔受伤快死的时候,安迪却非常惋惜地上前搂着他。卡比尔说:“我对我的行动无怨无悔,唯一遗憾的是伤害了你。”开始我以为,这有违革命文艺的立场,是把资产阶级鼓吹的人性、个人感情放到了阶级立场之上。但认真体会一下,这其实是更加真实细致地表现了两个曾经的好朋友,在临死诀别之时的微妙感情,卡比尔的表诉非常客观有节制,并没有脱离阶级性单纯强调人性的问题。而安迪的感情也是来源的,他是个信奉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穆斯林信徒。

针对当前阶级斗争的复杂局面,推出这个宣扬“恐怖组织”的影片,有没有刻意的掩饰我不知道。但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电影里有些情节安排,显然是有用意的。比如开始出场的纳萨尔是戈文德教授。这个形象的机智、坚定,让人看到了一个正义力量的代表。随后推出纳葛这个有问题,后来被纳萨尔枪毙的坏分子,让观众看到他调戏妓女,再就是安迪安抚诱拐为自己提供纳萨尔情报的农民,在大会场被珠希用斧头当场砍死等残酷的场面,似乎在向人们证实纳萨尔丑恶恐怖的本质。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一一得到澄清。这个安排既符合影片要说明扩卡比尔从不知真相的外人,逐渐认识到纳萨尔游击队的正义本质,也引导观众对被印度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的纳萨尔游击队的认识改变。这是一个非常细心的技巧。背后是否暗含着印度社会当前正在逐渐认同发展异常迅猛的纳萨尔武装斗争的意思,我无从知道。但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类信息,作些有意思的猜想。这个电影的立场是非常清晰的,而电影导演帕卡沙-加的谈话视频在中国的网站上,这个为“恐怖组织”纳萨尔辩护的电影,却成了在“探讨公民问题”的电影。这些八秆子打不着的表述,也令人感慨。事情背后有没有深刻复杂的原因也只有天知道!

而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据维基百科提供的信息,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5年明确地表示:“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的名字?而且我们也不喜欢这样。他们要这样称呼自己,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八年以后的今天,这个电影在中国观众当中受到如此充分的肯定。这个,就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当前的世界革命形势,以及如何理解中国政府和民间新左翼在对待国际反资本主义运动的态度差异这个问题。

印度的社会差异是巨大的。和中国比较,它的民族矛盾更加严重;而因为宗教引发的大规模冲突,在中国也几乎不存在;印度人的社会地位差异,也不是一般国家所有的,那些高种姓男子甚至某些国会议员,把强奸妇女当成常事、为嫁妆而烧死新娘等具体的事例,在中国简直闻所未闻;有的富人可以住在价值三亿美元的别墅里,而底层的穷人每天收入不到40美分;印度的文明史比中国还悠久,它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当今也出过无数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人才,但大量底层人民几乎还是文盲。在这样的国家搞资本主义民主,只能得到一个结果,就是放任那些有条件的人变成异常贪婪凶恶的虎狼,任由他们肆意地剥夺和欺压弱者、残害那些“贱民”。正如戈文德教授说的,这是个不尊重穷人的“民主”是不会被接受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印度这样的国家的***搞议会政治,我觉得也难以想象,它除了为改善民众待遇说点话之外,如何去动员因为受压迫最深重,因而政治力量最强大的底层民众?而不动员这个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又如何根本改变这个放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要在这样整体尚且非常落后,社会差异巨大的国家根本改变劳动人民的命运,武装革命是必然的。无论在这支从事武装斗争的队伍里,会出现多少纳葛似的流氓无产者、坏分子、***堕落分子、甚至走资派,都必须不顾一切先使他们团结起来,努力建立人民政权,然后才说得上继续实施教育、改造国民文化,让人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给全世界劳动人民指引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印度社会尚且如此,我们要看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差异更加巨大。在这个差异如此巨大的世界建立社会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17
注册日期 : 12-08-02

http://laomo.8008cn.net

返回页首 向下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Empty 回复: 第十二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帖子 由 Admin 周一 七月 08, 2013 5:49 pm

主义制度、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前途必然是曲折、艰巨、漫长的。因此,中国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理由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会因此面临漫长的发展过程,无法超越。当我们国门敞开,普通民众能够切实“放眼世界”的时候,我们新左翼必须面对当今这个世界的实际,认真思考两个同样严峻的问题:

——我们如何坚持我们的理想?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策略?

对共产主义者来说,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在我们可以期望的将来,新一轮共产主义运动重新兴起的时候,绝对不是某个国家独自就能够承担的。由于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我们劳动者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对印度人民的苦难,我们感同身受,因此革命的***正在急剧膨胀。现在,因为中国在国际战略当中的实力迅猛增强,西方敌对势力正在鼓动人们相信所谓“中国威胁论”,甚至想通过印度遏止中国。而国内的政治形势也还没有具备根本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体制的条件,因此中国政府无法承担一个***领导的国家所本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为能确保让中国得有机会和平发展和国家领土的安全等等考虑,只能不惹事、“不当头”,“不知道”、“管不了”。这是我们政府的策略。这个,我们可以理解。
而我们民间新左翼面对的世界如此复杂艰巨的局势,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具体策略呢?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思考。
我以为,我们可以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凭借我们具体承担与印度穷苦人同样命运的实际感受和由此而来的高亢的***,在合法的范围内大声呼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积极支持全世界所有受压迫者拿起武器,勇敢地起来斗争!为那个伟大理想发出声音正是我们中国新左翼对国际革命运动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们存在的理由。我们支持世界上一切反对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也坚决支持印度纳萨尔的武装斗争。
(2013年7月6日 成都)


讨论会纪要:

这次讨论会,一是围绕这次的主题,就我们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谈了对印度的认识。下面是几个人的发言。

高俊:
印度目前贫富差距这个是很大的,塔塔这种大财团就不说了。在新德里(旧德里没去)这种地方,道路也很宽敞,相对整洁(因为丢垃圾的人比较多),酒店楼下挨着街道的走廊晚上就有人裹着毯子路边睡觉。大街和水泥桥,类似成都那种高架桥下面的空地,就有人用竹竿,绳子搭住房,有些一看就是一家人。
在路上走,看见外国人(我们),就有皮肤黝黑的小女孩过来,在你身边不停地抛铁环之类的杂技,以便你给钱,如果发现你望了一两眼就不看她了,就会自动停止,然后回到原地等待下一个外国人或游客。有骗子,说领你到XX地方,给你免费地图,然后就会让你给“带路费”之类的。
租了车,司机和我们一起吃饭。到了一个餐馆,他就说不用了,我自己去吃。不进餐馆。看来等级是非常明显的。后来我们坚持要他进去,店老板也许看在订单份上,没说什么,这个时间有限,也加上语言,没法深入了解。后来去南部一个客户那里,客户亲自来接我们。在高速路中途停车,客人、我们、还有个他的日本朋友,一起喝饮料。司机也自己在另外一张桌子。第二天这个司机送我们去机场,又在那个中间站喝水,休息,也是独自坐一张桌子。我买了饮料给他,坐他旁边。开始他很不习惯,后来聊了几句就放松多了。
酒店专门有帮你提行李的,帮你买水、带路这些,给点小费就可以了。给20卢比,50卢比很开心,对你就非常非常亲近。客户带去街上吃饭,停了车,马上就有皮肤黝黑的老人或年轻女人上来伸手要钱,只是比动作,但你懂。客户也许见惯不惊了,没表情。酒店如果就餐不给小费,就会故意刁难你。当时有个留在酒店的同事估计就是吃饭没给小费,晚上我回来问事情,就乱说乱指,吃饭后我按习惯给了小费,态度就转变了,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我们离店时还露出恋恋不舍的表情。越到印度南部,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的那种本地土著就越多。北部肤白高大的人多。回忆了一下,客户(工厂主,贸易公司老板,地主+工厂主)基本都是肤白这类人,似乎想不起有皮肤黝黑的。
有类似城管的警察,在路边看见没有铺面的流动小贩,可以用警棍驱赶。小贩很害怕,一下就跳到黑暗的角落里去了,等他们走了才出来。机场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卫兵,进机场很严格,要仔细验对机票,也许与当时治安有关。出了机场,搭上车,往城里走,刚开出去不远,就有小吉普,上面几个军人,车顶架着机枪,第一次真给人气氛紧张的感觉。我们去到中部的海德拉巴。那里客户说,10来天前这里曾发生过枪战,但是他没说是黑帮呢还是游击队,那是2009年12月左右。海德拉巴到处是工地,很多跨国企业在那里修工厂,建企业,路很烂。很多当地白领下班就是坐公交,或者住远点的地方,或城外,就骑摩托。那里摩托之多,速度之快,是当地一大风景线 到达南部的班加罗尔,这里是印度的硅谷吧,软件开发城。路很宽敞,干净。机场出去也要检查登机牌,但是没有荷枪实弹的军人或警察了。
去印度景点,外国人门票是100卢比左右,本地人5卢比,这个类似我国刚开放时,专门有针对外国人的票价,大家也许有印象。路上遇见过一群学生,皮肤有黑色,也有稍微白点的,很热情,围着你,给他们照相,不怯生,似乎像是某个小学组织去景点旅游的吧。
因为行程、时间、目的限制,我们都是在城市里转,视野太狭窄,观察也很肤浅。只有一次去过近似乡下,只能看点路边风景,沿途2~3小时车程,不断有大大小小的宗教场所,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此起彼伏。有时候在一个大点的小县城会出现几个教堂这种出现,一个比一个气派,似乎有种争相攀比的味道 。

田锋:
其实这部电影能够在印度拍出来,说明了印度的民主还是有一点可爱的。尤其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的同情这个立场还是应当表扬的。这样一种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在我国可能就无法面世。尤其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更是面临“被和谐”。从这个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民主的特点还是有可取之处了。
尽管资产阶级政府能够让揭露自己伤疤的影视作品公开放映,但是从这个角度也说明的印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已经到了极端虚弱的地步。因为如此残酷的阶级对立和武装斗争居然是在一个西方国家极度赞誉的所谓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内产生的。而且至今无法终止这种社会的动荡,印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只有无可奈何的把自己的伤疤裸露在世界民众的视线之下。仿佛在告知世人——我们的民主就是这么丑陋!因此印度的民主被资产阶级享受的同时,对于底层民众更像是一种娱乐!
就这一点来说,和美国民主的功能基本一样。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一种共同的功能,小布什说:“一个人口达到十亿的国家,却有着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这难道不是件了不起的事吗?”奥巴马的马屁也比较响:“你们建立了真正的民主所依靠的制度、自由和公正的选举、独立的司法和法律、蓬勃发展的言论自由和富有生机的公民社会,这些让所有人的声音都能够得到倾听。印度因为民主而成功。”
其实印度的这样一种现实状态,与他的建国历程中的一些缺陷一脉相承。尤其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完全是以一种弱者的抵抗方式面对强权。这样诞生的政府是极度软弱的。
我是不相信完全依靠什么“非暴力不合作”就能够独立建国,就能让殖民主义国家乖乖的交出土地的。印度不过就是沾了当时世界范围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斗争的光,殖民主义已经被迫成为历史,英殖民者自动退出。如果不借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退出印度,印度必然会有武装斗争跟随而来,因为旁边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好榜样!印度的资产阶级还在为自己的“非暴力”取得胜利陶醉的时候,纳萨尔武装斗争就兴起了。不得不说英国人还是比较有眼光的。保持了绅士的风度,也在印度保留到了绅士的体面。
这种英国的绅士情结,印度人是很钟情的。据说尼赫鲁是印度的最后一个绅士。而这样的绅士是无法解决印度问题的。因为对印度的穷人太不绅士了。
印度的现状不过是在补课,补一堂重要的历史课——革命!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革命的历史就想跨入现代社会那是很困难的。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都还在百年前的阶段。西方的民主模式,都是革命的成果。不是封建领主的恩赐。没有革命就想进入民主是不可能的。民主和革命是相连的,因此印度毛共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百年前走的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他们自己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印度这个国家的未来其实也在印共的肩上。
社会主义的事业经过上世纪的第一波浪潮,目前已经沉寂。沉淀下来的社会主义者将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和新的斗争开展开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这一波运动的范围和影响将可能比上个世纪的运动更波澜壮阔和成效更显著。当前的中国有点像上个世纪的苏联,当前的印度难道不像上个世纪的中国?每个国家的历史总是能在历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印度将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之一。

张明涛:
我们文艺群这个事情,要让大学生参加就未必比现在这拨人轻松。现在的大学生,不要说对左翼没有兴趣,即使对文艺也兴趣不多。要找大学生意味着您要对这个群做相当大的调整。大学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状态和现在这个群里的人几乎格格不入。吸收大学生进来指望不了他们帮我们做多少工作,而是相反,我们先要对他们做很多工作。这之后,才可能形成两者互动的效果。这个可能比做普通群众工作还麻烦。
首先,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即是他们的兴趣点)联系到他们。之后还得能帮他们解决一些他们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具体问题。不然真的要能来的,估计也是素质比较差的同学。我看要发展新群员,恐怕就是那些左翼网站里的网友最合适。但说句实话,相当多这类的网友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群。我们的工作肯定有红色网友不接受,但接受我们的大概只能是红色网友。不接受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我们的问题,有的未必是我们的问题,比如不了解我们,对我们有误会。误会可能是因为有些对我们不利的议论,也有网友是因为对我们群里部分偏激言论不理解。
现在群里,大家不外乎自由散漫,各说各话。虽然叫文艺群,但基本讨论不了多少深入的文艺问题。因此管理很重要。管理当中的民主是必要的,但一定的集中与约束更是必要的。不能为了迁就部分人的主观感受,就舍弃群的发展原则。无论牌大牌小,只要对群的发展有利就鼓励,就提倡。如果牌大,但作用不好,则不必客气,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教育,再不行就批评,直至最后劝退。
我同时认为,群里的素质不高主要的不是理论不高,而是很多朋友对这个群没有充分的理解。网上是有很多人把网络当成一个发泄渠道,但我们这个群和这些一般的群和论坛应该相区别,至少要知道我们这个群是为了做工作。
我对第一个议题提到的国际反资本主义运动等情况还不大了解,我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这些问题了。但是我认为这个议题很重要。
我去年在重庆参加的南南论坛就是这个运动中的一个缩影。今年国际上反孟山都公司的游行也是轰轰烈烈,占领华尔街运动,包括我们讨论的《无法避免的战争》也值得重视,只是因为主流——这包括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媒体都不报道,所以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不存在。只是到了发生了无法掩盖的事件之后才不得不介绍一下,但也只是把这当做一个例外而已,很快就消解了它的政治含义。
我大概就这么多了。

杨希
关于咱们文艺群的名字,是不是可以作一些调整呢?
现在这个名字(西南新左翼文艺群),个人认为,适合在网络上号召和开展活动。但如果在线下——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话,这个名字似乎就有些露骨了。一个名称其实不重要,因为仅是一个代号而已,重要的是所做的事。所以,为了方便以后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是否可以将名称调整一下?

倪剑雄:
我说一下我们群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们搞了一年了。总体目标:上路,基本上达到了。第二年的工作目标是:提高。这要立足对前一年工作的总结,要就我们一年当中发现的问题来做工作调整。那么我们群现在有哪些问题呢?我以为,我们工作的组织管理还非常无力。这有人的问题,其次是规则问题,工作经验问题。
我们群还没有骨干。我们十一个发起人,后来大部分人不再参与我们的活动。这个,跟当前新左翼群众自身主客观条件有关。由于个人处境的限制、由于对具体实践和文艺本身的认识问题,要树立积极承担文艺工作的责任心本身就是困难的。我们具体工作的主持人,此前我临时根据参与这个工作的人的积极程度,经过商量,大致确定下六个人来做。但现在根本执行不下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承担这个工作、也有人缺少应有的责任心,甚至无视我们群的存在,不经商量,擅自改变我们讨论会的名称。至于自觉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等,现在无从说起。新左翼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要努力从实践开始,慢慢学会承担责任。我希望大家加深对新左翼文艺工作的认识,积极一点。
组织工作对我们才是最紧迫的事。组织者要把我们一般老百姓身上那些不利于工作的习惯改掉,积极适应我们正在开展的工作,主动跟进我们文艺群新一年的工作进展,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这个就需要建立规则。而我们还没有管理规则。没有管理规则,我们工作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我们讨论会题材的推荐,过去几乎也没特别强调过。以后会持续增加新人,这些要求也应该形成文字在规则里得到反映。不然每次个别说,徒增工作压力。我草拟的规则,正在我们群的发起人、主持人等当中讨论,但至今反馈很少。大家应该重视这些事情。
对转载发布我们的讨论文章,发起人和主持人都不积极。我建议大家开群、注册论坛发布我们的文章,几乎没人响应。
我们群还有不少人长期不参与我们的工作,甚至根本不关心文艺。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想办法改进。
我们第一年的工作虽然上路了,但仍然存在随时崩溃的可能。我们会慢慢疲乏;或因偶发的事件,导致我们突然不能坚持了;或者因为某些人为的原因,忽然崩溃。对这些我们缺乏预见,也毫无准备。我曾提议我们搞备用稿的事,一直搞不起来。第二年我们仍然面临这些危险。
我们讨论会和笔会文章的质量,现在因为我们把讨论会分成了“正式讨论”和“专业讨论”,也因为我们坚持写作锻炼,有了提高的可能性,但还是要加强学习。尤其对讨论会,我觉得我们筹备时间还可以长一点,最好把发展新人和讨论会主持联系起来做。
(2013年7月7日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
群号:225174960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17
注册日期 : 12-08-02

http://laomo.8008cn.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