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剑雄:谨小慎微的老劳模
倪剑雄:谨小慎微的老劳模
我父亲有好几个师兄,是解放前他们一道做学徒时结交的,后来分配到几个单位就业。虽然人不在一起,但早些年关系一直密切。那时,我们家常常被这些师兄的热闹酒聚弄得满屋沸腾,甚至引起邻里诧异。这其中有一位师傅,那时我几乎没见过,就是后来成为劳模的“梁师兄”。
那几年,我们家时不时说到这个人。其中有一段故事,是讲这个梁师傅他们家遇到的一个意外。就是在某个冬天的深夜,梁师傅他妈出门倒垃圾,在回家的时候,遇到一辆拉大粪的车——那种老式的大粪桶车。因为是往下走一段斜坡,拉车的农民突然看见前方有个老太太提着撮箕走在前面,猛然一惊,想立即刹车可刹不住,一下就撞了上去。哐啷一声,车翻了,木头的粪桶破碎,大粪飞溅而出,冲了农民一身,梁师傅他妈也被撞伤了。路人见状,赶紧把老人送医务室救治,那个浑身大粪的农民吓傻了,站在一边直哆嗦。 这个事情,在今天会有个什么结果呢?我不确知,但可以肯定不会象这个事情一样,居然是这样结束的:受害者住院了,肇事者没被索赔,反而得到受害者家属的帮助,让他在受害者家洗了澡,得到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换上,还得到受害者家属主动给他的一些钱,让他回去了。后来,这个农民没有忘记这家好人,还经常来看望这个老太太。
——这个事情,大约发生在1970年前后的成都东郊。 这个事情虽然就发生在我父亲的师兄那里,我们也赞同他这样的作法,可我自己,是长期不在意它的。我从来不认为它不真实,但也确实没有被感动过。直到今天,当我想到,那个农民心目中的“工人老大哥”,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见到现在的工人、讨薪的农民工、那些被城管理勒索的下岗工人,他又会怎么想?这时,我忽然直想落泪。 这个梁师傅的另一个传闻,就是关于他成为市里的热门人物,成了劳动模范。我曾亲自在市工人文化宫里的光荣榜上看到过他的名字。后来,他好象还担任了什么职务。我等小百姓,对这些确实不太在意,现在已经忘记了那到底是什么职务了。
到了80年代后期,某一个夏天的傍晚,忽然有一个60多岁的人来到我家,说是要找我父亲。那时,我父母都已退休,当天好象都出去旅游还是走亲戚去了。我和我哥在准备吃饭。这个人,我哥一眼就认了出来,他就是梁师傅。 他面庞清瘦,中等个头,穿着青灰色的衬衣,头发也收拾过一下,既朴素又整齐,是那种干部退隐后比较刻意的低调形象。而后来的对话,也颇有一些不自然,主要还是因为他过分的克制、认真造成的。因为我对这个若干年来的“传说”,一直有很明确的好印象,甚至亲切感,我哥大概也这样。可梁师傅,却似乎难以和我们接近了。当然他不是有什么架子、一点没有,而是他太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样子,让我们感到多少有点隔膜。对这个事情,我思索至今,也不全知究竟。不过有几个猜想。 那次,是他离开就职的机关,下海开起了一家小工厂。他想找我父亲去帮助他带几个徒弟出来。我父亲技术好,退休以后,做过好几年这样的事,就是给下海开厂的熟人帮忙带徒弟。 可是,找过去的师兄帮忙带徒弟,这需要那么战战兢兢吗?这后面有没有什么原因呢?是他下海前,有什么特殊遭遇、还是下海本身有什么隐情?这些就不能确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不自然的谨小慎微,跟他的经历有关系。到现在,我才渐渐能大致由一个活雷锋似的好人、到通过辛勤工作成为劳动模范、再得到上级领导看重,被提拔去了机关任职、再到离开机关下海做“老板”的粗略经历,来参悟一二。这样的经历,只有放到特定的邓氏改革的年代,或许可以找到一点解答。那时候,在那些“一切向钱看”的经济改革“强人”的眼里,一个只能通过勤恳劳动被提拔上来的普通工人、老好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接着再做了小老板,在那个年代,越来越多的奸猾小人飞黄腾达和有关部门的严厉整治夹击之下,一个曾经的劳动模范,又怎么能有放任一己天性的空间?
——可是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改革开放时期,有句常说的话:“何必那么累嘛!”后来还有很多文艺作品,都在教人“也该歇歇啦!”为什么梁师傅就活得这么累? 谁愿意活得很累?就为这个,我想得更多一点。 我特别不愿意把一切都往好的方面想——肆意的想,最终让想象力代替了事实。事实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好人,内心未必真的那么单纯。当年那些积极上进的人,往往未必有那么高的理想、有那么完备的思考,多数不外乎就随大流。我们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不是常说“挣表现”吗?为什么普通人都要去好好劳动“挣表现”?就为了博取上级领导的器重,好“入党提干”走正道。而这个正道,实际上和旧社会追求“升官发财”有多大不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搞“补课”,要重新搞一段资本主义。无数曾经面对党旗宣过誓的人,转眼间就变成了喜欢装傻的滑头。有人认为,过去很多好人,也仅仅是装的。这种认识同我们对好人的怀疑已成当下的风气。 但每当我想起那个夜晚,在自己母亲受伤的情况下,仍然给予肇事者以尽可能帮助的人,我始终不能相信,他竟然只是个会演戏的小人。
人的觉悟是有差异的,但在*共*产*党风廉正的年代,那些愿意做好人走正路的人,总会积极响应*共*产*党、毛主席的号召,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无私的高尚的人,非此,你没有个人的前途。那时的工人,确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出人头地”的可能。一个希望走正道的人,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好好表现”,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比其他人做得更好。这有什么不真实的吗? 当然,人的思想觉悟是有差异的。那些希望走正道的人,后来会因为各自内心那些不尽一致的意愿,逐渐通过努力工作,慢慢得到重视,得到提拔。而此过程当中,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会进步,提高。 当然,梁师傅具体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也不便瞎猜。我想说的,只是他的小心谨慎、他的累,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改革开放让这个世界一下敞开了,它变得太快,也太叫人失望。正派人越来越无所适从!就因为这个,他们才往往只能退缩、沉默,直到今天,那些好人,已经越来越少。也没人装了,人们一窝蜂都变成了真小人。
后来,梁师傅还来过几次我们家。见到了我父亲,我们招待他吃饭。他一直那么谨慎专著。跟我们晚辈说话也十分认真,听我们说话,从不插话,直到听我们胡说八道完了,才默想一下,认真的回答。这样的态度,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有当过领导干部的人才有。反正我们工人家庭的人,是没有这样郑重其事的。而这些,仅当成修养来看,也不算坏事吧。有一次,我看到一本画册,是成都老劳模跟省里的领导坐一起开会,那个派头,绝对让人想象不到,他们竟然是一个工人,他们蓄着白白象张大千那样的大胡子,豪迈的微笑着,我又想起了梁师傅,不知道他这样豪迈的笑过没有。 (2012年12月06 成都)(
那几年,我们家时不时说到这个人。其中有一段故事,是讲这个梁师傅他们家遇到的一个意外。就是在某个冬天的深夜,梁师傅他妈出门倒垃圾,在回家的时候,遇到一辆拉大粪的车——那种老式的大粪桶车。因为是往下走一段斜坡,拉车的农民突然看见前方有个老太太提着撮箕走在前面,猛然一惊,想立即刹车可刹不住,一下就撞了上去。哐啷一声,车翻了,木头的粪桶破碎,大粪飞溅而出,冲了农民一身,梁师傅他妈也被撞伤了。路人见状,赶紧把老人送医务室救治,那个浑身大粪的农民吓傻了,站在一边直哆嗦。 这个事情,在今天会有个什么结果呢?我不确知,但可以肯定不会象这个事情一样,居然是这样结束的:受害者住院了,肇事者没被索赔,反而得到受害者家属的帮助,让他在受害者家洗了澡,得到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换上,还得到受害者家属主动给他的一些钱,让他回去了。后来,这个农民没有忘记这家好人,还经常来看望这个老太太。
——这个事情,大约发生在1970年前后的成都东郊。 这个事情虽然就发生在我父亲的师兄那里,我们也赞同他这样的作法,可我自己,是长期不在意它的。我从来不认为它不真实,但也确实没有被感动过。直到今天,当我想到,那个农民心目中的“工人老大哥”,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见到现在的工人、讨薪的农民工、那些被城管理勒索的下岗工人,他又会怎么想?这时,我忽然直想落泪。 这个梁师傅的另一个传闻,就是关于他成为市里的热门人物,成了劳动模范。我曾亲自在市工人文化宫里的光荣榜上看到过他的名字。后来,他好象还担任了什么职务。我等小百姓,对这些确实不太在意,现在已经忘记了那到底是什么职务了。
到了80年代后期,某一个夏天的傍晚,忽然有一个60多岁的人来到我家,说是要找我父亲。那时,我父母都已退休,当天好象都出去旅游还是走亲戚去了。我和我哥在准备吃饭。这个人,我哥一眼就认了出来,他就是梁师傅。 他面庞清瘦,中等个头,穿着青灰色的衬衣,头发也收拾过一下,既朴素又整齐,是那种干部退隐后比较刻意的低调形象。而后来的对话,也颇有一些不自然,主要还是因为他过分的克制、认真造成的。因为我对这个若干年来的“传说”,一直有很明确的好印象,甚至亲切感,我哥大概也这样。可梁师傅,却似乎难以和我们接近了。当然他不是有什么架子、一点没有,而是他太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样子,让我们感到多少有点隔膜。对这个事情,我思索至今,也不全知究竟。不过有几个猜想。 那次,是他离开就职的机关,下海开起了一家小工厂。他想找我父亲去帮助他带几个徒弟出来。我父亲技术好,退休以后,做过好几年这样的事,就是给下海开厂的熟人帮忙带徒弟。 可是,找过去的师兄帮忙带徒弟,这需要那么战战兢兢吗?这后面有没有什么原因呢?是他下海前,有什么特殊遭遇、还是下海本身有什么隐情?这些就不能确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不自然的谨小慎微,跟他的经历有关系。到现在,我才渐渐能大致由一个活雷锋似的好人、到通过辛勤工作成为劳动模范、再得到上级领导看重,被提拔去了机关任职、再到离开机关下海做“老板”的粗略经历,来参悟一二。这样的经历,只有放到特定的邓氏改革的年代,或许可以找到一点解答。那时候,在那些“一切向钱看”的经济改革“强人”的眼里,一个只能通过勤恳劳动被提拔上来的普通工人、老好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接着再做了小老板,在那个年代,越来越多的奸猾小人飞黄腾达和有关部门的严厉整治夹击之下,一个曾经的劳动模范,又怎么能有放任一己天性的空间?
——可是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改革开放时期,有句常说的话:“何必那么累嘛!”后来还有很多文艺作品,都在教人“也该歇歇啦!”为什么梁师傅就活得这么累? 谁愿意活得很累?就为这个,我想得更多一点。 我特别不愿意把一切都往好的方面想——肆意的想,最终让想象力代替了事实。事实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好人,内心未必真的那么单纯。当年那些积极上进的人,往往未必有那么高的理想、有那么完备的思考,多数不外乎就随大流。我们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不是常说“挣表现”吗?为什么普通人都要去好好劳动“挣表现”?就为了博取上级领导的器重,好“入党提干”走正道。而这个正道,实际上和旧社会追求“升官发财”有多大不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搞“补课”,要重新搞一段资本主义。无数曾经面对党旗宣过誓的人,转眼间就变成了喜欢装傻的滑头。有人认为,过去很多好人,也仅仅是装的。这种认识同我们对好人的怀疑已成当下的风气。 但每当我想起那个夜晚,在自己母亲受伤的情况下,仍然给予肇事者以尽可能帮助的人,我始终不能相信,他竟然只是个会演戏的小人。
人的觉悟是有差异的,但在*共*产*党风廉正的年代,那些愿意做好人走正路的人,总会积极响应*共*产*党、毛主席的号召,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无私的高尚的人,非此,你没有个人的前途。那时的工人,确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出人头地”的可能。一个希望走正道的人,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好好表现”,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比其他人做得更好。这有什么不真实的吗? 当然,人的思想觉悟是有差异的。那些希望走正道的人,后来会因为各自内心那些不尽一致的意愿,逐渐通过努力工作,慢慢得到重视,得到提拔。而此过程当中,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会进步,提高。 当然,梁师傅具体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也不便瞎猜。我想说的,只是他的小心谨慎、他的累,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改革开放让这个世界一下敞开了,它变得太快,也太叫人失望。正派人越来越无所适从!就因为这个,他们才往往只能退缩、沉默,直到今天,那些好人,已经越来越少。也没人装了,人们一窝蜂都变成了真小人。
后来,梁师傅还来过几次我们家。见到了我父亲,我们招待他吃饭。他一直那么谨慎专著。跟我们晚辈说话也十分认真,听我们说话,从不插话,直到听我们胡说八道完了,才默想一下,认真的回答。这样的态度,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有当过领导干部的人才有。反正我们工人家庭的人,是没有这样郑重其事的。而这些,仅当成修养来看,也不算坏事吧。有一次,我看到一本画册,是成都老劳模跟省里的领导坐一起开会,那个派头,绝对让人想象不到,他们竟然是一个工人,他们蓄着白白象张大千那样的大胡子,豪迈的微笑着,我又想起了梁师傅,不知道他这样豪迈的笑过没有。 (2012年12月06 成都)(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