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阳光:青春与感动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雷阳光:青春与感动
读了柴静的《看见》我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又说不出什么,就像这本书,充满感动却又提不起任何力量来,我感到的是更大的空、渺小和无助,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的青年人,总想要做些什么,却又只能不停地逃避人群而奔向自然。
柴静说:"年轻的时候,对社会参与最有热情的阶段,可是我到了做了记者才去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作为记者的柴静,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国第一大电视台的著名记者和主持人则更是了。《看见》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此,看见了很多事情,很多的新闻人物都是独特的,都能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甚至作者本人也在不断的重新认识过程中。
那种对人的更深的理解化解其中,一件事情能看到很多的层面,也有很多电视里节目中不能表达的部分在书中得到了表达。比如少年的情感世界,“519"许多十几岁的孩子相继自杀,什么原因?这个电视节目怎么表达,或者也只有通过阅读的方式我们才能放得更宽阔一点,不究于争论而多于理解。
我不知道柴静今天是否已经有了“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我读了《看见》,似乎是没有的。
“我试着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熬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我确实在《看见》中看见了柴静,一个二十多岁在央视环境中孕育十年的青年。十年来或者与我们的经历大抵相当,非典、地震、华南虎、药家鑫、李阳离婚……这一串串的事情留在了这个岁月之中,当然还有她与她的同事之间的故事。这里面细细读,能够读出超越电台单向倾听的认识,出了荧幕还有荧幕后面真实的生活。《看见》中的柴静我以为是真诚的,这样认真的人在书中说了些什么,更多地是写给自己。
书中的笔调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笔调,寻找什么,却有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但是充满感动。细节胜于宏大的框架,没有目的,自得其乐。我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不仅是柴静,还有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或者更普通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已经没有了追寻“最基本的问题”的冲动,更没有了塑造一个世界的可能。
“想象另一种可能”——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或者在金庸的武侠里、琼瑶的言情小说中?要不穿越到电视剧和电影里? “另一种可能”,区别与我们的现在,我们还有没有人类蓝图?
如果没有这种蓝图,我同意活在感动里,无论我们是一个富人或者穷人,无论我们是一个名人或者是一个小辈,我们同样需要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以自己为参照物,就像人类是万物的尺度,当然这不等于就是自私自利,或者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还有“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
我的耳边也能响起老爷爷唱的“什么什么杨柳坪哦……村哝”,我也能听到卢安克的话:“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他喜欢自由,迷失于西方,却留恋在中国的农村,这些我们应不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看见》若与青春有些许的瓜葛,我想是我们用眼睛看见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走向哪里,却没有答案。感受世界,寻找感动,不如创造一个感动的世界。
柴静说:"年轻的时候,对社会参与最有热情的阶段,可是我到了做了记者才去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作为记者的柴静,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国第一大电视台的著名记者和主持人则更是了。《看见》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此,看见了很多事情,很多的新闻人物都是独特的,都能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甚至作者本人也在不断的重新认识过程中。
那种对人的更深的理解化解其中,一件事情能看到很多的层面,也有很多电视里节目中不能表达的部分在书中得到了表达。比如少年的情感世界,“519"许多十几岁的孩子相继自杀,什么原因?这个电视节目怎么表达,或者也只有通过阅读的方式我们才能放得更宽阔一点,不究于争论而多于理解。
我不知道柴静今天是否已经有了“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我读了《看见》,似乎是没有的。
“我试着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熬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我确实在《看见》中看见了柴静,一个二十多岁在央视环境中孕育十年的青年。十年来或者与我们的经历大抵相当,非典、地震、华南虎、药家鑫、李阳离婚……这一串串的事情留在了这个岁月之中,当然还有她与她的同事之间的故事。这里面细细读,能够读出超越电台单向倾听的认识,出了荧幕还有荧幕后面真实的生活。《看见》中的柴静我以为是真诚的,这样认真的人在书中说了些什么,更多地是写给自己。
书中的笔调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笔调,寻找什么,却有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但是充满感动。细节胜于宏大的框架,没有目的,自得其乐。我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不仅是柴静,还有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或者更普通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已经没有了追寻“最基本的问题”的冲动,更没有了塑造一个世界的可能。
“想象另一种可能”——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或者在金庸的武侠里、琼瑶的言情小说中?要不穿越到电视剧和电影里? “另一种可能”,区别与我们的现在,我们还有没有人类蓝图?
如果没有这种蓝图,我同意活在感动里,无论我们是一个富人或者穷人,无论我们是一个名人或者是一个小辈,我们同样需要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以自己为参照物,就像人类是万物的尺度,当然这不等于就是自私自利,或者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还有“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
我的耳边也能响起老爷爷唱的“什么什么杨柳坪哦……村哝”,我也能听到卢安克的话:“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他喜欢自由,迷失于西方,却留恋在中国的农村,这些我们应不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看见》若与青春有些许的瓜葛,我想是我们用眼睛看见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走向哪里,却没有答案。感受世界,寻找感动,不如创造一个感动的世界。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