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文集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青年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文集
青年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文集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文集
按语:
回望前九次讨论,我们发现竟然没有重点讨论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于是第十次选择的主题是:青春、理想和当代的青年人。网友们积极推荐有关作品,主要推荐的有:柴静《看见》、电影《青春之歌》、电影《青春似火》、微电影《雷锋侠》、青年人网游现象、电影《辛亥革命》、《杯中窥人》和《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两篇先锋作文、电影《年轻一代》。这期我们没有选定具体的那一个作品,因为我们觉得认识当代青年、理解当代青年和激励当代青年是一个很宏大的事情,我们希望从更多的层次来认识当代的青年,以及从他们身上预见中国的未来。
现场讨论会于2013年4月14日在古香幽静的稀客茶楼举行。参会人员有:佘崇文、李琦、李宝川、张建华、田峰、李牧檄、蔡维波、张姐、赤江热血、袁博、赵永健。
(文稿十篇)
雷阳光:青春与感动
读了柴静的《看见》我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又说不出什么,就像这本书,充满感动却又提不起任何力量来,我感到的是更大的空、渺小和无助,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的青年人,总想要做些什么,却又只能不停地逃避人群而奔向自然。
柴静说:"年轻的时候,对社会参与最有热情的阶段,可是我到了做了记者才去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作为记者的柴静,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国第一大电视台的著名记者和主持人则更是了。《看见》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此,看见了很多事情,很多的新闻人物都是独特的,都能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甚至作者本人也在不断的重新认识过程中。
那种对人的更深的理解化解其中,一件事情能看到很多的层面,也有很多电视里节目中不能表达的部分在书中得到了表达。比如少年的情感世界,“519"许多十几岁的孩子相继自杀,什么原因?这个电视节目怎么表达,或者也只有通过阅读的方式我们才能放得更宽阔一点,不究于争论而多于理解。
我不知道柴静今天是否已经有了“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我读了《看见》,似乎是没有的。
“我试着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熬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我确实在《看见》中看见了柴静,一个二十多岁在央视环境中孕育十年的青年。十年来或者与我们的经历大抵相当,非典、地震、华南虎、药家鑫、李阳离婚……这一串串的事情留在了这个岁月之中,当然还有她与她的同事之间的故事。这里面细细读,能够读出超越电台单向倾听的认识,出了荧幕还有荧幕后面真实的生活。《看见》中的柴静我以为是真诚的,这样认真的人在书中说了些什么,更多地是写给自己。
书中的笔调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笔调,寻找什么,却有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但是充满感动。细节胜于宏大的框架,没有目的,自得其乐。我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不仅是柴静,还有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或者更普通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已经没有了追寻“最基本的问题”的冲动,更没有了塑造一个世界的可能。
“想象另一种可能”——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或者在金庸的武侠里、琼瑶的言情小说中?要不穿越到电视剧和电影里?“另一种可能”,区别与我们的现在,我们还有没有人类蓝图?
如果没有这种蓝图,我同意活在感动里,无论我们是一个富人或者穷人,无论我们是一个名人或者是一个小辈,我们同样需要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以自己为参照物,就像人类是万物的尺度,当然这不等于就是自私自利,或者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还有“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
我的耳边也能响起老爷爷唱的“什么什么杨柳坪哦……村哝”,我也能听到卢安克的话:“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他喜欢自由,迷失于西方,却留恋在中国的农村,这些我们应不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看见》若与青春有些许的瓜葛,我想是我们用眼睛看见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走向哪里,却没有答案。感受世界,寻找感动,不如创造一个感动的世界。
张建华:让我们的青春充满理想和信仰
——评电影《青春之歌》
——评电影《青春之歌》
西南左翼文艺讨论今天已召开了第十次讨论会。我在议题的主旨下推荐了这部由崔嵬、陈怀恺执导,由谢芳、秦怡主演的优秀青年革命影片《青春之歌》。我所推荐的理由有二:一是它是一部充满革命理想与信念的红色影片;二是它的确是一部符合议题“青春与信仰”的优秀电影作品。
影片《青春之歌》讲述的是知识青年林道静充满理想与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一部影片,片中的林道静是个对人民充满爱,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因为不满封建的包办婚姻,在她人生充满对自己婚姻和命运绝望的时候,将投身于大海自尽的紧要关头,被她的同志救起,实现了她一生的转折。
以前几次讨论我对所写评论文章多是从艺术上入手展开评论的,而这次我对《青春之歌》这部影片却是从青年的人生信仰直接展开。青年、理想与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代与我们的相去甚远,这些激昂人心的词汇也好像随着那个火红的年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在写这篇文章评论时,我首先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生该有什么样的青春才更有意义;二是什么样的理想与信仰才是我们该拥有的青春理想。
首先让我来谈一谈人的一生该拥有什么样的青春。一种是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拥有为国家和民族去创造奋斗的人生价值观,并以此为理想去奋斗,去追求的青年才是真想幸福的青春。二是,整天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见利忘义,整日在金钱中沉浮的虚无中渡过自己青春的一生,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可言。当我们想明白怎样去渡过自己的人生时,才会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这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是凭空就能树立起来的。没有一颗忧国忧民,愿以自己的一生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是不具有这样的本质的。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英雄起于平凡,而归于大义。大义者乃为国为民之所愿也。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那个***燃烧的岁月里为人民会涌现出诸如像林道静、王成、保尔柯察金、雷锋等无数英雄的先进模范了。他们的事迹和行为无疑见证了他们那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见证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而这种崇高的信仰也真是他们拥有了***的正确领导,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才一步一步的用生命去实践了自己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一生的誓言,大声唱出了一首真正革命者的青春颂歌。
中国的青年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从鸦片战争起,偌大的中国成为了被宰割的殖民地。无论什么思想、什么主义、什么宗教都不能救我中国,而共产主义的理想才是中国青年追求富国强民的方向。为此在中国***的领导下,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奋起斗争,前赴后继而义无反顾。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个时代英雄史诗。
当前,我们的改革年代是经过六十多年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时期,时势仿佛不能造就英雄,但也不能说成为道德沦丧、信仰丢失的时代。一切向“钱”看的经济宣扬导致了我们对理想和信仰的沉默。最起码我们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那笑贫不笑娼,黄、赌、毒的恶瘤又怎么能开出理想的花朵。由此可见,一个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是浩然正气而不是丑恶的社会秽气滋生。我为这个时代的青年而报不平,又为他们所生的时代而扼腕叹息。但又为他们能在这个时代去认真分析、辨别这个时代而高兴。因为不是这个时代的扭曲、污秽是不能真正教育我们这个时代优秀青年的,通过两极分化,通过社会诟病,通过阶级斗争去发现真理、去重树信仰、去实践理想,无疑这个社会会起到一个教育和认识的作用。
我们青年一代都不是完人,我们也有许多的不足,也有困惑、也有迷茫,但我们决不能丧失对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邪恶的辨别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会激发我们对正义、道德、理想的追求。它会让我们去重新思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和世界,什么才是共产主义信仰,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我想我们通过辨别、学习、思考就会重新调整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重新继承和发展***思想,重新找回信仰。我相信,那时会有许许多多的像雷锋、林道静一样的革命青年会高举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之旗站在革命的最前列。
怎样重树信仰,一是有许多的不公、有许多的不满与困惑。如失业、如住房、医疗、教育和两极分化,如强行拆迁等等不义之事,会让我们青年朋友同志去反思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命运。因为有不满,才会有不平。我们青年朋友会从迷茫与困惑中觉醒,会认真的去思考问题,他们会从真正的***员中去找到真理的答案,会去从毛选中破解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现实教育了他们,理论会说服他们重拾信仰。
最后引用毛主席的讲话来结束这篇评论:“世界是你们青年人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
韩非:回望过去的青春岁月
——观《青春似火》有感
——观《青春似火》有感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但不论哪个时代,青年始终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所以毛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对数千名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回望历史,那个并不久远的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的青年人正是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的父辈。从电影《青春似火》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那个时期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青春似火》讲述的是:“文革”时期围绕着技术革新展开的矛盾纠葛。这部电影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里面的许多台词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已很少能听到了,但从影片中我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时的青年:质朴、纯粹,有信仰、有理想、有志气,并且有着强烈的主人公自豪感。因为那时虽然生活不富有,但没有下岗之忧,更无高额医药费之虑,人人感到彼此平等……
对那段历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或正面或反面,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解读它,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里面有句台词:“工人阶级跨进设计领域,这是一场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其实质是说它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激烈较量。这句台词在今天的青年人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大用阶级斗争这个提法了。然而有些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不论你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始终都会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进行着历史的演义。
剧中有一段情节是说工厂在做试验时,模拟设备被烧毁了。起初都以为是工人们的设计数据出了问题,但设计师对工人梁东霞说:“烧毁模拟设备与我有关。因为是用我的记录数据做的试验。”
梁东霞惊异地问道:“难道和我们的记录不一样吗?”
设计师回答:“也一样,也不一样。数据过去对我来说就是资本,谁掌握了就可以露一手,所以我们都把它看成是祖传的秘方,绝对保密”
梁东霞不解地问:“对同志也保密?”
设计师坦率地说:“多少年来我已养成了习惯,凡是关键数据我都用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得懂的密码记录。错误是我造成的。”
梁东霞深有感触地说:“你看,又出铁了,工人们每天炼出多少铁,多少钢啊,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在每一根铁轨、钢梁、高楼和大桥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师惭愧地说:“知识私有害了我几十年,通过这次事故,使我重新认识到许多问题,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在为什么人掌握科学,为什么设计的问题上,你们是我的老师。”
影片中的一些台词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那毕竟是他们的父辈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段历史,其中的一些台词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
过去的那个年代正是由于摈弃了知识私有,才会有全国的科研大协作,科技工作者不记名、不图利、无私地***,成功地研制出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从传统的植物药里提取一类新药-----青蒿素,等等,等等……
历史是一面镜子,或光洁或晦暗无不在深刻地映射着我们的今天,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明真理。
(2013.4.26)
李永康:青春和理想与当代青年的思考
这一次,群友们讨论的话题是“青春和理想与当代青年的思考”,并将讨论内容及推荐作品发在群上,让大家作为参考。本蜗牛人老眼花,既没功夫亲临讨论会现场,聆听大家的高见,家里也没安装网络,又懒得去乱哄哄的网吧观看群友们推荐的作品,要写这个题目,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不过俺一向不拘小节,常常信口开河,有时虽然文不对题,又偏偏固执己见,胡搅蛮缠,出于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群友们大都慈悲为怀,不与俺老汉计较,所以也就没啥顾虑,想啥说啥,信马由缰,对不对,反正天晓得。
现在言归正传,发表拙见。青春其实人人都有,每个人或早或迟,总要经过这个阶段,除非运气特差,尚未“青春”便短命夭折,这不属于本次讨论的范围。理想则不然,它既不是幻想,也不是梦想,更不是妄想,当然也不是胡思乱想,因此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理想是人生的向导,是理性与思维结合的产物,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崇高境界,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
凭本蜗牛的感觉,现在的年青人虽然青春倒是青春,比如啥奇装异服都敢穿,啥乱七八糟的发型都敢秀,啥敏感隐私部位都敢露,啥稀奇古怪的潮流都要赶,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统统无所顾忌,“开放”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但要说他们有啥理想,老夫确实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当然也就没有发言权,硬要俺凑合一篇关于青春和理想的文章,实在是难为老夫也。不过遥想几十年前年,俺也曾青春过,也曾理想过,也曾经历过一个充满青春和理想的年代,于是不妨倚老卖老,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剖析一番,也算是响应群友们的号召,“参乎”一下,算是凑个热闹。
在俺青少年时期,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应该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律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是这样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的一生已经献给了世间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句名言鼓励了整整一代人。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与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只不过换了一个题目,叫做《你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想当科学家,搞创造发明,为人类造福;有的愿意当工人,在机床前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有的想当解放军,飒爽英姿五尺枪,保家卫国戍边防;有的愿意当农民,坐在拖拉机上威风凛凛,为祖国多种粮,种好粮;还有想当教师的,想当作家的,想开汽车的,想当飞行员的,想当技术员的,想当外交家的等等,但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今后想当官老爷或想赚大钱,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少年心中的理想。那是一个“正能量”普照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年代,一个人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年代,一个为人民服务深入人心的年代,一个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年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从平凡中造就出千千万万个不平凡的英雄人物。
比如,雷锋同志的理想是“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王进喜同志(大庆油田石油钻井工人)的理想是“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让中国彻底扔掉贫油的帽子;焦裕录同志(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的理想是彻底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的现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张秉贵同志(北京王府井商场售货员,国家级劳模)的理想是鞠躬尽瘁地为顾客服务,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时传祥同志(北京市环卫工人,掏粪工,国家级劳模)的理想是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那时,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理想,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当回忆起这些平凡的人物,便感觉有一股正气在胸中荡漾,感到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正是通过千千万万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平凡人物二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拼搏和奋斗,我们国家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一穷二白”被人瞧不上眼的“东亚病夫”,迅速发展成为美、中、苏三雄鼎立的世界一极。
斗转星移,随着时代变迁,进入“特色”以来,俺经历了国企倒闭,下岗失业,自谋生路,“摸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以后,“理想”二字便离我们这代人渐行渐远,俺老汉也应与时俱进,将“理想”两个字移交给现在的年青人了。
本世纪初,上海某校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愿意当工人农民者几乎为零。又报,天津某学校在调查中发现,67%的学生回答今后的志向是当官老爷。广东某校一小学生在回答问卷时,竟毫无愧色地表示长大以后要当贪官,因为她看到贪官家的房子好大好大,汽车好漂亮好漂亮,家里的钱好多好多。
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如今的青年人,还有多少人在追求理想,老夫不清楚,但有多少人在追求金钱、地位、名誉、财富,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用不着俺在这炒冷饭。尽管“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地向这个方向拼命拥挤。但是,我们不能过分责怪这些年青人,而应当从社会层面上来分析其原因。
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是谁在用“猫论”、“摸论”扭曲他们的灵魂,使他们丧失了人生的信仰;是谁让他们毕业即失业,使他们迷失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谁让他们背负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N座大山”,折断了他们理想的翅膀;是谁让他们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从而不得不屈辱地降低“天之娇子”的志向;是谁在用两极分化的窘境浇灭他们心中的理想,让他们在饱尝生活艰辛之后,不得不降低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屈就于资本的奴役……。当然,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我们不能用客观来代替主观,但我相信,一定有为数不少的年青人会从噩梦中觉醒,找到正确的理想和方向。
开国领袖***主席对青年曾寄予极大的希望,他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们,你们承担得起这份重托么?你们能找回失落的理想和希望么?未来,将是你们自己的世界。
(2013年4月20日写于都江堰)
倪剑雄:尽管我不喜欢……
前年我跟团去遵义参观,遇到一个老报人。他跟我们介绍他办报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大家给他介绍自己认识的那些有优秀品质和杰出成就的人,他们报纸要大量宣传表彰这样的先进人物。而他们的报纸,就叫《中国雷锋报》。
我对中国当前尚且有这样的报纸并不感到奇怪。雷锋作为一个优秀的榜样,应该有这样一个报纸坚持不懈地宣传他。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征集以学雷锋为题的作品;中央电视台好象每天都有先进人物的报道;各地的党报,历来不缺乏对这些杰出人物的重点宣传。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并不爱看这些报道,但我也从不怀疑我们生活中确实有雷锋似的先进人物。虽然客观地讲,我几乎从来没接触过那么典型的“活雷锋”。
我相信有,这是事实,但很难接触到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之间有多大的距离,以及这个距离可以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也许值得想一下。如果确信有活雷锋似的先进人物存在的人,尚且难以接触到,那么那些未必相信世界上有活雷锋的大量普通人,他们如何开始相信雷锋?如何接受雷锋精神?如何立志“以雷锋为榜样”、去“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这些,对我们普通老百姓,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尤其对新左翼,历来推崇雷锋似的榜样,就在去年,我还写过这样的文章。但为什么雷锋这个榜样,现在没当年那么受广大群众的热切追捧?很多人甚至越来越怀疑他的价值?确实值得思考。
这里,我想从两类电影的比较开始,来谈谈现实当中的榜样雷锋,是如何以榜样的形式呈现给我们,又在我们大众心目中怎样被理解和误解的。这个事情不是个令人鼓舞的事情,但我们无法回避。关于雷锋的电影很多,是为宣传这个榜样而拍摄制作的,都是正面予以充分肯定赞颂。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其置疑的声音一直没有终止过。这个声音主要流行于街谈巷议之中,但却有它的不能否认的真实性。尤其是近年来,这种置疑特别盛炽,为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看到很多关于雷锋的私生活也被公开,比如他的恋爱等等。这些,在树立这个榜样的时候,是不便公开的。对正面宣传雷锋的电影,我也看了几部,总的感觉,制作不很“文艺”,缺乏应有的真实的生活细节。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我们的很多宣传品都有这样的缺点。而去年出现的微电影《雷锋侠》,已在“公然”开始娱乐化这个我们并不认为已经过时的榜样。它也未必真实,尤其是对雷锋的理解十分幼稚。而这个电影所以出来,我不想在这里作过多猜测,但我确实非常不喜欢它。但这看似严重的事情,如果放在实际当中来理解,可能值得思考的成分比应该批判的成分要多得多。关于我们的宣传,在这个事情上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以为,宣传和文艺还是应该有区别的。它们各有其责。但以前的文艺被政治工具化,造成它没有对我们的榜样塑造起到应有作用。我们的宣传,是应该从目标开始,还是从实际开始?这是个因时而异的课题。从目标开始,我们可以由此检讨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符合我们的理想,看我们离理想有多远。但这一旦成为我们当下的一个远景目标,并且针对我们差异巨大的现实生活的实际,多数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承担由这个目标带来的压力?能不能因为有了雷锋似的优秀人物而导致对另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人另眼相看?从而根本地违背今天我们更应该遵从的道德,即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宽容、以及对实际存在的不同处境和来历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的充分接受?雷锋这个榜样的实际生活,和普通人是有距离的,他不会去面对那么严酷的生存问题和复杂的人际竞争,这个就和当今大多数普通人处境根本不同,他有那么高尚纯洁的理想主义风格,跟这个生活处境关系密切。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实际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和接受曾经自私的“范跑跑”今天终于也自觉到应该忏悔;会接受在网上揪出若干“表哥”的“花总”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他在凤凰卫视做有关网民反腐节目时,因为对自己群众本质的误判,而置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说法,被作家陆天明责问:你是不是群众?想起来,其实都是当前的中国老百姓所难以避开的要犯错的常态,这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实际。我们普通人的理想和榜样,离这些人更近一些,他们的精神境界尽管有问题、不完美,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加真实。他们不应该成为偶像,但在这些真实的人的被偶像化过程中,也值得关注、事实上也在被大量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大众的认识,就是我们文艺的任务。
而从这两个宣传的起点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可以从我们新左翼的立场开始引导我们历来遵循的宣传策略进行重新选择?这个,跟当前左翼主体即一般工农劳动者的认识是否一致?我们是不是必须从斗争走向对话?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背景。左翼不仅要继承,更应该创新。而当前新左翼理论的创新,首先来自对具体实际的尊重,学会从实际出发这个核心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就是要引导大众关注我们普通人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的丰富和深邃,有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就这一点而言,它不仅可能带来新左翼文艺创作的巨大动力,也可以促使我们新左翼的思想从单纯的理想主义,走向成熟。这个基于现实当中普通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历来的榜样宣传是个必要的弥补。它用文艺的具体丰富完善了宣传的抽象简单,使旗帜跟我们具体的人联系到一起。
旗帜不能倒,我们要用可以看见的光,映照我们纷纭的当下实际,以及这个实际生活里面的具体的人,那些普通老百姓。由此,尽管我不喜欢《雷锋侠》这样显然思想极其幼稚的电影,但我还是希望这样的电影,在已有大量新的正面塑造雷锋这个榜样的电影的前提下,也尽量多起来,多一点从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开始的文艺创作,哪怕最初它难免很幼稚。不为别的,就因为社会的发展是有它的阶段性的,而我们民族的认识也有巨大的差异性。立足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文艺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榜样雷锋的宣传。过去我们只用宣传树立起了旗帜,今天要用文艺坚固它的基石。
(2013-4-26成都)
李牧檄:从网游谈青年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根据《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2年,中国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1.4亿人,中国网页游戏用户数达到2.71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超过80%。网游作为网络时代的特定产物,主流社会对其负面评价较多。一谈到网游,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情色与暴力,不公与欺骗等,纵然这样,网游却依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以著名的网游《魔兽世界》为例。自其2004年诞生到现在,已经9年了,据调查显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每天耗费在这个游戏里的时间超过2小时。9年时间,按每天两小时计算,如果专心学英语,肯定能达到专业英语八级水平;如果学法律,肯定也是律师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它而成了知己,有的甚至成为了夫妻,这样的网游几乎可以被称之为“第二世界”了。那么,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电子海洛因”,让人如此迷醉?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美好设想,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却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理论支持。今天,面对全球社会主义事业连连受挫,资本主义社会再次遭遇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许多人都无法想象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这里,通过我们对“第二世界”的分析,我们似乎又能看到一丝理想社会的影子。
首先是“平等”。那么就有人要问了,哪里平等?在《魔兽世界》的游戏规则里,等级高的玩家比等级低的玩家拥有更多的力量、地位、特权,所有人习以为常,这就是现实等级社会在网游中的映射。的确,不管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从未平等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平等永远是促使人类改变自己命运,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对于需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来说,机会的平等更加重要。在游戏世界中,等级低的玩家会自发地尊敬等级高的玩家,他们会羡慕等级高的玩家却不会嫉妒,因为他们都知道,打怪升级,天经地义,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更高的等级,而不是和现实一样,除了自己的努力,还要靠运气,靠家庭,靠别人施舍。
同时,玩家之间的交际也比现实中更为平等,除了等级和装备一些简单的因素外,不会受太多现实美丑、家庭、地位、收入的影响,所以网络上更容易产生友情。
第二是“公正”。对于依靠程序运行的网游,不会存在弹性的潜规则,玩家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普通玩家最讨厌三种情况:“外挂”、“BUG”和“人民币玩家”。“外挂”是黑客针对网游制作的作弊程序;“BUG”是网游程序中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往往会给少数玩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或意外的收获;“人民币玩家”是指部分玩家付给游戏公司大量金钱,以获得普通玩家需要大量精力才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得不到的装备等(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如何在“得到更多的金钱”和“保持公正”之间选择是一个大问题,如网游《英雄联盟》就做得较好,其人民币玩家获得了时间上的便利,未直接损害普通玩家利益)。所以,凡是不能较好保持公正的网游,都不会长久。
平等也好,公正也罢,虽然从网游上看到了一些理想社会的影子,但这并不能改变许多网游充满情色、暴力、不公、欺骗等极其糟糕的现实。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又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许多青年人沉溺于这么糟糕的网游,是不是因为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比这如此糟糕的网游更差劲?
作为今天的青年人,我们是饱受压迫的一代。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我们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而且持续了十几年,如果把“学习”这个词换成“工作”,根本分不清今天的我们和100年前的童工有什么区别。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学习,最终能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只是一小撮。在大学四年空虚的狂欢后,进入社会,在单位、公司各种压力和规则束缚下的我们,能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依然只是一小撮。大多数人迷茫了,看不到希望,或者痛苦,或者逃避,或者思考。痛苦也好,痛久了终究会麻木;逃避也好,逃到哪里也找不到天堂;如果不想就此沉沦,终归要思考。
信息爆炸的大时代,数不清的思想飘来荡去,想要诉说它们的真理。但我们知道,真理依然没有被我们掌握,因为它唯一,因为它不可阻挡。
低头看看脚下,抬头望着未来的远方,有些声音始终在脑海中回荡: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怎么改变这个世界?或许,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一生来思考。
田锋:社会主义的未来——少年不望官二代和富二代
——简评电影《辛亥革命》
——简评电影《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这部历史电影风格写实,明星云集,细节展示细腻,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刻画资产阶级革命题材的影片。作为影视艺术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在人物的刻画和性格的艺术展示上都有成功之处。本文主要谈谈该电影在思想性上对当代的启示。
辛亥革命是青年人的革命,是青年人的事业,是青年人开创的未来。电影中重点刻画了两场起义:第二次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战士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而且不少人是富家子弟或官家子弟,平均年龄29岁。他们为了结束封建帝制,迎来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与他们的父母那个时代、与他们自己在那个时代中被安排的前途彻底的决裂了,选择了新的人生,选择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的使命,哪怕是用生命去换取也不后悔!林觉民是他们中的一位典型代表。这位13岁就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候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青年,彻底的抛弃了封建朝廷给他安排的封侯称爵的机会,把自己的未来和生命都***给了民主共和这一新兴的社会制度,这其实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是后继无人了,当青年人都不愿意按照旧的社会制度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时候,这个国家和旧制度就已经基本被判了死刑了。
武昌起义发端于湖北新式军队,大多是有着新思想和新军事装备的新青年组建的。清王朝原本希望利用新式军队来捍卫自己,那里知道恰好为自己打造了掘墓人,这支军队完成了一个历史性巨大任务,终结封建统治。新兴军事力量的出现才是改变中国封建历史的关键环节,青年人就是这股新兴军事力量的决定者,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才注定了这支军事力量的运动方向,才是资产阶级思想落地生根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巨大历史动力。
当社会制度的继承者都起来造这个制度的反的时候,这个制度就已经注定了要被新的社会制度取代。列宁对此有一句经典的话:革命,只有在被统治阶级不能再继续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反观我们的现实,青年人对于做官和发财是普遍的向往,尽管有官府有意引导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的青年人都还是在主动的谋求官权和金权,而不是去反对官权和金权,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出现一个新的思想在目前能超越官权和金权对青年人的吸引。虽然右翼势力不断的利用民主和自由来打击官权,但是就目前看来收效甚微。左翼虽然也提出了大众民主和‘五有’社会的号召来打击官权和金权,但是也同样在青年人中无法扩大影响,收效同样不好,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分裂,一部分人只反官权不反金权,另一部分人只反金权不反官权,剩下一部分人既反官权也反金权。从左右两翼的现状也就充分的说明了,当前我们青年人普遍需要的东西还没有被真正的理解和弄清楚,两翼都只是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经验理论中去捡拾了几个政治口号就想糊弄青年人,看来是都走不通的。
目前两翼和官方的政治立场已经大体分清:左翼是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缺乏准确的针对青年人的利益需要和新颖精炼的政治观点,没有吸引力,也缺乏与过去的社会主义的明显差别,概念笼统,易使人误会是落后老路;右翼是提倡走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政治道路,但是由于与官僚主义的特权冲突,受到官方压制,与青年人的利益需要也没有驳接,加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身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立场的暴露,导致西方民主制度也难以让青年人信任,因此被批为邪路;在目前形成左右两翼的僵局的形式下,官方反而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利益立场来吸引青年人,其余政治意识形态不再刻意提及,而这一利益立场恰好是比较吻合历史现实的,在官方的民族苦难历史教育下过来的青年人基本上都能认同,再加上青年人生活上升预期本身还没有达到完全被阻断的情况,因此这是青年人目前基本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可以减缓社会矛盾和麻痹青年人5-10年的时间。所以未来十年左右时间,是中国历史变局的真正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革命和改良赛跑的关键十年。
由此,立足于青年人的需要来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见解才是两翼的根本出路,一旦改良失败,随着官权和金权的世袭现象普遍化,青年人生活上升预期逐渐减少,失望的青年人会越来越多,最终出现“少年不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热血青年的时候,这个历史就真的向前发展了,那么谁能最先找到青年人都普遍接受的政治观点,谁就会拥有了青年人,就掌握了历史的未来。
这部电影对我们当代左翼的启示就在于此。
李爽:谈青少年的理想
我时时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青少年就是未来的希望,抑或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青少年的身上了,这时我总会想这样的重任我们承担得起吗。看看周围生活中的许多青少年,我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和祖国相关,和其他人相关。一群甚至都不关注自己的未来的青少年,怎么可能谈得上关注祖国的未来呢?我们都有梦想,带着梦幻般的想法,算不算理想呢?理想是靠着理智的想法,或许是我缺少感觉青少年有理想气息的灵敏嗅觉吧,但是我却相信有理想的青少年是大有人在的!
其实我不提倡青少年的理想来自于社会的一次大变动或生活中的一次大触动。我希望青少年的理想来源于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的关心,对生活的总结,对习惯的培养。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叫《变形计》,内容是让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与自幼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进行为期一周的对调生活,彼此体验对方的生活。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识影响,我十分信任那些来自大山中的孩子,所以我更多的关注那些富家子弟面对艰苦环境的表现与变化。结果让我很满意,因为那些貌似冷漠与自私的青少年最终学会了感恩、分享与***。但同时我也在想不是每个这样的青少年都能经历一次这样的洗礼,所以才有那么多未被“改造”的青少年,也正是这些青少年被背上了社会的骂名。其实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善待他人,之所以没有是因为缺少某种大变动或大触动。而我只是不希望每个青少年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大变动或大触动才能显现出一个青少年充满理想的积极一面。例如这次雅安大地震,如果我们的理想仅是被这次灾难唤醒的,那不见得我们能做出多少有意义的贡献。拥有理想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斗志和***!
我希望看到青少年的理想状态不是平安无事的时候就沦陷在各种娱乐场所各种游戏中,待到有重大变动时就凭着善良的心和一时的***去***自己,因为我觉得善良的心和沦陷在各种娱乐场所及游戏中不相矛盾,但我也认为***是在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时的释放,不能形成于一时,所以我不赞成某些青少年那种爆发式的理想!
每个青少年都有远大的理想,只是那种理想需要某种冲击才能激发出来,但是我希望青少年的理想来源于生活,呈现一种持续的状态!
赵永健:如何来理解我们青年人的妥协与堕落?
我常说:我太颓废了。我常问:到哪里去堕落?我常想:活着是为了什么?
青年无论是阳光奋进也好,无论是灰暗颓唐也罢,面对今天中国诸多的问题,我们青年人是什么状态,承担什么责任?
我选材《杯中窥人》和《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两篇作文来展开我对我们自己的反思,所以选择这两篇文章,是因为这两个作者对于今天青年人的影响力而言的,当然更多的是他们身上存在着我们诸多自身的影子。电影《青春似火》中有句台词印象深刻: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希望一词已经渐渐远离我们,我们面临的可能是绝望。
在展开韩寒、郭敬明作文的讨论前,我想分享一下在大学网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几好青年,军校硕士毕业,分配工作,有人问他:想不想留校?他说,当然想。那人说,那就得交20万。他拒绝了。于是,分配到部队。到了部队,新兵训练结束,又有分配问题:是去基层,还是到机关?想去机关,就得交5万。他又拒绝了。于是,到了基层连队。连队安排站岗放哨,他就挺直了腰杆去站岗。第二天,又有人来问他:想不想不站岗?想不站岗,交2千。他还是拒绝了。没多久,他被分配去机场赶鸟。赶着鸟,心里不顺,向领导提出辞职,脱去军装,这回,是部队领导拒绝了他。目前,他还继续在机场赶鸟。
按我的常识理解,这个青年绝对是一个另类,一个人怎么可能如此固执,他到底为了什么?
回到《杯中窥人》,作者讲人性,探讨中国民族劣根性,思路和柏杨合拍,往好了想,自然是爱之深,恨之切,我并不对所有真诚批评缺点探讨出路的人反感。文章整体框架用杯中干布喻善人,杯中水比喻社会,既然是讲劣根性,自然是沾水即湿,碰墨就黑,全然不顾反抗,终于“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灰暗与消沉充满着整篇文章,这既是作者对社会敏锐的观察,也是作者对中国社会无限的遐想。我不知道他所指中国社会究竟指的是那些,全然已无光明可言,这是怎样的老练,大抵已经如鲁迅见到了人世的真面目,只不过且别在于一个是“窥探”,一个是“直面"。少年老成已经是时代的现象,小小年纪就熟知男女之事,恍惚人生就在“爱”与“情”之间摇摆,全无其他事情可做,对于社会的悲悯和绝望,或者也在于此。总之,这样的天下,堕落是自然,不堕落是偶然。当然光明似乎也有,比如***下的叛才,比如美国人的法制底线,虽然似乎也黑,但总比这边光亮。至于文中说,如果有人写杂文骂贪官,你“以为作者真嫉恶如仇”,细读就知道“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这些人不过是“骂官又想当官的人”。这样的逻辑是否能用于《杯中窥人》,既然是民族劣根性是否也包含自己,或者也有例外,就像机场赶麻雀儿的那位。
郭敬明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就更有意思了。开篇就有“有一种烦恼是莫名其妙的”,可谓一语抓住了我们同代人的心。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摇摆,在喧闹与安静之间徘徊,那一代人像我们这样,躺在温水里泡澡,架着柴火烤又怎样,我看看天,“我有成千上万种烦恼都是莫名其妙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自然是黑夜。其实不用假如,作者用灵锐的笔详细地描绘了黑暗下的生活,皮肤的,咖啡味,像罂粟容易上瘾但提不起任何精神来。我们这一代人,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样的精神养料,虽然阳光在课本里,我们的心却去寻找罂粟。“在黑夜中坚持苏醒的人代表着人类最后的坚守,而这种人往往容易最先死掉。”醒来,死掉,再醒来,再死掉。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展不开任何的理想。其实,郭敬明比韩寒好,他有自我的反省:“漂泊的浮萍没有根,无家的流水不会疼,孤独的第四维没灵魂”。“我们根本就没有打开那扇门”,“有谁从小康人家遁入困顿么?”,我们在门这边自爱自怜,眼里只有自己的肌肤,看不清同伴,更看不清自己。“我感到莫大的悲哀。”这悲哀属于同时代的所有人。
不管是韩寒窥探的漠然,还是郭敬明莫名其妙的丢了灵魂,我们如何把当下的社会问题放进来,理解我们的妥协与堕落呢?
回首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不刨别家红薯刨自己家的,被大人们可劲儿的笑,我以为自然,他们却觉得奇怪。母亲常常唠叨父亲说,”这个社会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要吃亏。“我不知道没读书的她,哪里来的这么多结论,或者是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教育了她?我不信她的话,然而又不能反驳,今天看她的话也不算全错,然而我们究竟是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也是不相信的。妥协与堕落自然可以推给社会,可社会又是谁组成的?不是一个又一个得人么?如此推论总结,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能是掌握社会资源,掌握社会话语的人先出了问题。贼喊捉贼,才找不到贼。社会发生如此变化,居然找不到根,找不到谁出了问题。
今天看,我们追求好车,好房,好工作,好对象,有什么错?这个和追求GDP是和谐一致的;我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有什么错?这个和人性恶,经济人假设,和市场经济原则是和谐一致的;我们不关心社会、国家,有什么错?这个和小政府大企业的思路是和谐一致的;我们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和商业电影,有什么错?这个和商业文化和金字塔尖尖的人对这个世界的塑造是一致的……
可是,襁褓中的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他们总是真的要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真需要和人交往,沟通,交流,静下来的时候,不仅会感受他们的皮肤,还会在梦中展开想象,还是会去寻历史,寻真像,寻真理,深入到内心,触及信仰和灵魂的大门?这可怎么办?要么趁早把他们弄残,要么等着被清算。是谎言,谬误,总是会被戳穿的。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外在的榜样是没了,内在的内心又不够强大,或者说不足以抵抗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已经没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朋友说,“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问题已经不是改变不改变环境了,是已经无法展开改变的想象了,理想没了,“中国梦”也不敢做了。还能往哪里退?退到机场赶麻雀儿?退到干布沉底?退到孤独没灵魂?退到社会冷漠、退到环境污染,退到吃、穿、住、行这些都成一座又一座大山?……
我们还往哪里退?不如就地反抗绝望!
吴达首:年轻一代,革命的一代
看了电影《年轻一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青春在暴风雨中像海燕一样展翅飞翔,肖继业这样的勘探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追寻幸福,是人人都用的冲动,特别是我们青年人,更是对于幸福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展望。中央电视台新闻有个采访问题:你幸福吗?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全国人民中一个一个地问,最后统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其实,电影《年轻一代》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也是一个关于幸福的讨论:
“林坚:年轻人啊,总是喜欢谈论幸福,可是什么叫幸福,连她自己也闹不明白。
……
林坚:继业,你来得正好,我们现在正在谈论什么是幸福?你也来参加。
肖继业:好啊,我也来听听。
林坚:对于这个问题呀,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不劳动还想过得舒服,才叫幸福。也有的人认为,找个工作,又轻巧又体面,少干活,多拿钱才叫幸福,呵呵,其实啊,这叫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想剥削别人,这是资产阶级的幸福观。
林风:那无产阶级幸福观呢?
林坚:关于这个问题,你继业哥哥一定会有很多体会。
林风:继业哥哥,你就谈谈吧。
肖继业:还是听林伯伯谈吧。
林风:你谈谈吧。
肖继业:我看,幸福和斗争是分不开的。为党的事业去斗争,这就是幸福。育生,还记得吧,我们刚到地质队不久,有一次在大西北做高山普查工作,走上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那儿空气稀薄,每走一步,都要花上全身的力气,正当大家精疲力尽的时候,忽然发现峭壁上有几个豆大的红字:北上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那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经过时留下的。大家激动得不得了,我们也用红漆写下几个大字:反帝反修不获胜利誓不休。这个时候大家斗志昂扬,什么疲劳啊,困苦啊,都不觉得了,于是我们也一股作气,爬上了顶峰,终于找到了一种稀有矿。这时,什么语言也表达不出我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啊,大家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在粉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经济封锁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斗争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那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活着,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为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服务终生,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林坚:说得对啊,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他们把个人幸福无条件地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把绝大多数人们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为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他们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鲜血和生命,那种处处为自己打算,怕吃苦怕劳动的人,那是得不到幸福的。对吗?”
现在的时代已经和电影中的时代不一样了,不一样在于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富裕”时代,我们的幸福好像随处可得,但却又什么都抓不住?为什么?我想和我们放弃了斗争是相关联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费斯把滚石从山底推到山顶,石头从山顶滚下去,然后他又从山底推上山顶,如此反复。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幸福,为什么又从不放弃?西西弗斯在这样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斗争!
那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去追寻幸福呢?我认为小一点来说,就是要同自己斗争,不断充实知识,磨砺自己,同自己很多不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做斗争。大一点的话,就是要树立要将自己的幸福和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联系起来的观念,鸣莺求友,汇点滴成江河,团结一起,就能干一些一个人干不了的事情,就能开启一种新的生活!
如今在站时代潮流的是新的一代青年人,当很多人给他们贴上“小皇帝”、“扶不起的一代”、“啃老族”、“脑残”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他们中很多人已经走在了人生斗争的路上!
向斗争中的年轻一代,致敬!
讨论会纪要:(未经发言人核对)
主持人赵永健:先朗诵了韩毓海《自由意味着责任担当》选段,总结了上次文艺讨论的情况,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我们新的文章写给谁看?第二,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现在的认识好,还是附和一些说法好?第三,历史上文艺能起什么作用?接下来简要介绍了第十期网友推荐的作品。说了推荐的原因,并推荐了大学网一篇文章《新青年新文化新主流》。
李牧檄:首先我推荐网游现象没想到只有我一个人来阐述和写作,我只想提出一种现象让大家来理解现在的青年和以前的人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关注它,主要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现象里,囊括了我们大部分的青年人,这种现象值得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
张建华:介绍了推荐这部电影的渊源,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代,特别是当兵的时候,以及当时看这些红色电影的感受。由于现在的社会情况,可能有些提法年轻人不能接受,但是还是可以提集体主义观念,可以从这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把这几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打通。
蔡维波:重树理想信念已经刻不容缓,在我们的周围的青年朋友基本没什么信仰了。作为80后,我认为我们的成长经历是很复杂的,我回顾我们自己的教育,已经不知道是真是假了,比如很多英雄模范,一会听说是真,一会听说是假的,而我自身是无法辨别的。像《青春之歌》这样的作品,我基本没有听说过。但是,怎么去重树信仰,我还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佘崇文:三十多年来舆论工具完全吹的是西风,已经把很多好的东西歪曲和否定了。针对小蔡说的模范真假问题,举了自己那个时候学先进的故事。那个时候打光脚,班上女同学就偷偷做布鞋,做来因为自己是干部,又让给其他同学。还举了那个时候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打扫卫生问题。介绍了雷锋为什么有那么多照片的问题。
李琦:谈了几点对我们文艺讨论的感受:第一,这种讨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第二,无论我们自己的观点,还是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所谈到的个案和事例都赋予了独立思考。第三,讨论结合了当前的实际,特别是这次话题结合青年人的思想动态。下面我在谈一下,我们从事红色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心得。也列举了雷锋从公务员到士兵的过程。面对当今的社会问题,无论是老年还是中年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青年,我觉得还是应该学习当年的革命先辈,拿起刀枪,当然今天的刀枪就是笔,但是前提是多读书,多调查,保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会谈中提出总书记访问俄罗斯访问六大地址的细节,提出大家应该好好想想六大是怎么回事。并在会场上邀请大家到都江堰去办一期。
李宝川:现在的社会风气已经是挣钱风气了,虽然社会主流是向前的,但是现在和以前比起来确实是缺少精神。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都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主流,我们应该提炼好的地方学习。现在和平条件下我们看不出来什么,如果打起仗来了怎么办?还行不行。以前我们川军在各个时期都表现不错,今天我们四川的青年朋友仍然应该举起信念。我们这些老同志有责任,把路怎么走,把我们的经验教训告诉你们。
田峰:我觉得《辛亥革命》对我们年轻人有很好的启迪。谈了一下为什么推荐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与今天的青年人的联系,以及看这部作品的一些感受。
张姐:谈了一下自己对现在社会的认识和对现在青年人的认识,总体持负面评价。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应该团结起来,如果出个什么意外,也能互相帮助。
赤江热血:介绍了一下自己,并简单的谈了一下听了各位一些发言的看法。
袁博:未主题发言。
赵永健:谈了一下自己创作作品的看法。并对今天的讨论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十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