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宇:我11影评-- 用自己的视角看过去的事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一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朱昭宇:我11影评-- 用自己的视角看过去的事
朱昭宇:我11影评-- 用自己的视角看过去的事
故事梗概:王小帅导演的《我11》讲了一个发生在1975年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少年和一个“杀人犯”的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1岁的少先队员-王憨,他母亲是在一个从上海迁往内地西南山区的三线厂工作,他在这个三线厂的子弟校读小学。有一天王憨跟同学在河边摸鱼玩时,一件来之不易的新的白衬衣因为打湿了而放在河边晾晒时被一个受伤的逃窜中的杀人犯抓走用来捂伤口,王憨为了追讨这件衬衣,跑进树林,找到了杀人犯,发现这人是同学谢觉红的哥哥谢觉强,谢觉强也认出王憨,并威胁说,如果王憨告诉别人他在这里,他将找到王憨家里,杀了王憨,王憨保证说不会告诉别人。谢觉强跟王憨拉钩保证以后会还给王憨一件新衬衣。但王憨毕竟是个孩子,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同学,换取了让同学允许他跟他们一起玩的许可。但同学还是泄密了,于是民兵和公安搜山,但没有找到谢觉强。王憨和他同学惩罚了那个泄密的同学。王憨的爸爸带王憨在山里写生的时候,遇到谢福来和谢觉红为觉红的妈妈扫墓,王憨从大人谈话中隐约得知谢福来一家从上海迁到西南山区后很不适应,很想调回上海,但是没想到老婆死了,女儿被糟蹋,儿子又因替妹妹报仇成了杀人犯。几天后,谢觉强到厂里放火被抓了,在监狱里,他托来探监的谢福来给王憨寄了一件新衬衣,履行了在树林里对王憨的承诺。后来,广播里传来谢觉强等被公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声音,王憨等人向刑场跑去准备围观。旁白:“我不记得是否听到了远处刑场的枪声,但是随后这一年,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却始终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那年,我十一”。字幕:“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中国总理周恩来逝世,七月六日,朱德总司令逝世,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逝世,十月,***结束。”电影到此结束。
对电影真实感的点评
看这电影的时候,感觉像掉进了时空隧道,有一种回到那个年代的感觉。王小帅拍这电影的时候,竭力使用声音和光影来唤醒从那段历史走过来的人的回忆。他大量使用文革时期的歌曲在高音喇叭里播放作背景声,如大海航行靠舵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广播体操、以及用军号来做起床号、上班号、下班号等,他大量使用长镜头跟拍等电影技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不过,这电影还是有很多失实的地方,片尾的字幕就是一个,一九七六年***不是中国国家主席。一九七五年红小兵应该没有几道杠这种袖标,记忆中,应该是红袖套上写着红小兵三个字。有一些语言,也有失真,王憨爸爸用了“操”这个粗口,这是北方人常用的,在79年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普及的,而在西南地区,那个年代南方人不怎么使用这个词,而在那个年代,常用的语言包括:“敢向毛主席保证”“敢向列宁保证”之类的话,在剧中没有出现。一九七五年还应该有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抓革命促生产等文革当时的标语,这在电影里没有看到,在我的记忆中,文革后期,在很多学校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小学生组成学雷锋小组,孩子们经常悄悄把教室里松动的桌椅门窗用钉子钉好、悄悄把厕所打扫干净等等,学校经常组织支农活动,给农村送“农家肥”等,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看到王憨爸爸给王憨展示的世界名画,但有很多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地下游击队之类的小人书,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看到。尽管如此,影片给人总体的印象还是很有真实感的。
电影的画外音
在这种真实感包裹下,电影多少还是要表现创造者的思想的。只有通过依据事实,哪怕是蛛丝马迹的事实的分析才能探索创作者的思想。
电影一开始,有英文字幕,说这故事是发生在1975年,中国文革结束前一年。这似乎意味着电影是要给外国人看的,想给外国人看看文革的一幕。接着就是旁白:“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对这段话的解读是,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并尊重那段历史吧,而不要用以前那些伤痕文学作者的眼睛或者汤姆汉克斯的眼睛来看自己经历的历史。
从这个思考出发,我认为《我11》跟以前的反映文革的电影还是有很大不同,或者说是有很大进步的。它没有让观众用文革中的受害者的眼睛看历史,那样是有情绪的人的眼睛看历史,会有偏差的。毕竟,大多数人不是受害者。文革中,很多人甚至是参与者,起码,不是积极的明确的反对文革者。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比那些早期的伤痕文学的作品有了进步,它从一般老百姓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看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而不是像《芙蓉镇》《牧马人》这样的电影从文革的受害者的视角去看那个时代,看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没有看到最大多数的普通人。
王憨看得最多的应该是自己的家里的事,然后是周围环境中的重大事件,当然,同学哥哥成了杀人犯对王憨来说肯定是个重大事件。王憨家里的事反映的是作为演员的王憨的爸爸没有戏演,每天还要骑车(山区自行车不会好用,这点存疑)到很远地方上班,王憨妈妈为了维持家里生活,舍不得给孩子买衬衣,每天限量给孩子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等等。这与大多数人在那段历史的经历相仿。王憨看到的周围环境的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是谢觉强一家,他们不是当权派,仅仅是个没适应环境的知识分子家庭,他们也不是造反派,但他们是受害者。看起来,他们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但确切地说,他们不是文革的受害者而是三线建设的受害者。谢觉强家的故事,应该只是文革中的插曲,像陈昆放那样一个有权势的人祸害民女的事,在今天也是常有发生的。所以,《我11》讲的并不是文革本身。但电影开始的字幕和剧中多次使用的文革背景的歌曲,都有意无意地起到暗示这故事是讲文革的,但其实它只是讲了在文革期间发生的一个与文革并无直接关系的悲剧。电影一开始就出现,并且中间多次出现王憨爸爸教王憨学画,王憨爸爸说学好了画画,到哪都可以有好的自由自在的工作了,而谢福来哭诉“我学的东西,在上海本来干得好好的,莫名其妙来到这里,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个对照,我认为这反映的是那个年代有的人没能适应时代变化,结果生活成了悲剧。如果我们尊重自己所经历的历史事实,用我们自己的视角来看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虽然并不能自己做主,但大多数人是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
但是,如果现在讲文革时期的电影不包含反对或抱怨文革的内容,很难想象它能够公映。《我11》也一样。电影不忘随时用物质匮乏、文化活动单调等情节,来对文革时期进行抱怨。这应该是现在的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的套路了。这帮助奠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这不是颂扬文革的。
尽管有上面的那种套路,电影还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纯洁和值得尊敬的,包括学校老师与家长孩子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公安和百姓的关系,甚至杀人犯临死还不忘归还白衬衣,等等,除了陈昆放与谢家的关系外。如果尊重历史事实,那么,多数人经历的文革时期,就是这样的。
电影《我11》是从小学生的视角来反映那段时间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我们不能指望这电影反映文革时期工厂里的生产和斗争。
综上,总体而言,我认为这电影反映了创作者的这样的意思:“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接受和尊重历史吧”。
当然,一个文艺作品可以有不同解读,以上是我的解读。
新左翼文艺 :: 主题研讨会 :: 主题文艺讨论会 :: 第一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文集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