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仁:感觉与回味
项仁:感觉与回味
观纪录片《铁西区》第一部,工厂【上】
铁西区,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骨干基地,以她的辉煌贡献,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形象是熟悉高大的;因为走近她的人了解她的人有限,她又显得那样的陌生遥远。特别是在她走向衰落的改开后的今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打开视频,镜头在轰隆前行的火车前推进,白雪覆盖下的铁轨若隐若现地向前延伸。。。。延伸。。。。让观众一样感觉到了前途的模糊、迷惘、不确定。
火车缓缓地驶入了厂房简陋,各种管线纵横的破败厂区。
当摄像机的镜头把你的视线拉进厂房里,一种似曾相识一下子拉近了你的感情。简陋的休息室、铁皮包就的既是工作台又是就餐桌的长条木桌、一排铁皮更衣柜立刻展现在你的眼前。昏暗的灯光下,烟雾弥漫。工友们有理发的、喝酒的、有脱的精光准备洗澡的、有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吹着各种趣事的。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业时期的集体生活时代。只是观众会在两位工友的污言秽语的对骂中马上醒悟,明明白白地回到改开后的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铁西区的某个国有企业里。
慢慢地,镜头推向了生产车间。在污染严重的工作环境里,工人们在各个岗位上认真地忙碌着。那火红的冶炼炉、腾腾的蒸气,把空旷高大的车间塞的满满当当。如果不是车间入口处地面上水蒸气遇冷后滴落的水滴形成的的密密麻麻的冰瘤子,你不会意识到东北的冬天天气的恶劣。
离开忙忙碌碌的生产车间,镜头又回到了休息室。几个老工人在交谈着,抱怨工厂的污染已经超过规定的十几倍,工作时只能戴简单的防护-----口罩。在他们这个中小企业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大部分正式工离开了工厂,出去自谋职业了。没有离开的正式工大多数是没有能力自寻路的。在岗的职工大多数是打工的临时工了。工厂没有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住房、公费医疗、孩子上学那样的福利了。没有了医疗费、养老金。想有可以啊,自己掏钱买。但是,这些工资刚刚够维持生活的产业工人,那里有多余的钱去买保险啊。镜头中的那一张张无奈无助的脸,让你读到了被外资、私资围剿下的、失去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的脸;读懂了改开罪恶龌龊的一面。
随着镜头的转换,终于,头脑机关------厂部展示在观众面前。办公室里,一个会计模样的女同志在为工友报销什么,从交谈中晓得是取暖费【东北的冬天每家每户根据家庭使用面积,都要缴2000----30000元不等的采暖费】。财务人员说自己没有权力处理,让工友去找厂长。工友只好满脸失望地离开。另外两个老工人,为了报销几十块钱,不停地与财务人员解释。短短的几个镜头,观众彻底了解了这个国有企业的窘境;了解了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国有企业里的工友们的艰难。
镜头推出,厂部办公室外,工厂的广播里正在播放《春天的故事》。在冰雪覆盖的厂区,歌声伴着寒风在嘶鸣“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心新时代”。
伴着歌声,开心一刻终于出现了。要过年了,厂长在饭店与机关人员团年,镜头里没有一个前面反复出现的工人。在一片祝福的干杯声中,领导端起酒杯认认真真地说,明年有活干,家家有饭吃是全厂的奋斗目标。为了过这个年,厂里借了几万块钱开支。如果明年情况不好,大家就各奔前程,能合资的合资,能民营的民营,有钱的人可以买股份,反正,只要能活下去,什么办法都可以。听了领导的真诚表白,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溺水者在挣扎,求生的欲望,哪怕是一根稻草也是希望。-----这是被抛弃了的,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国有企业的统一写照啊。
综观纪录片工厂的上部,导演的镜头反复表现工人们的工作、休息、喝酒、聊天、骂架、诉苦等等。在他们的身上,观众完全看不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工人当家做主时的那种以厂为家、以苦为乐,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积极主动参与工厂管理的意气风发的主人公面貌了。
从导演选择东北的冬天拍摄该片看,他在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影射表现恶劣的生存环境。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工作生存环境来影射表现恶劣的大环境。这也许是导演选择冰天雪地的东北拍摄此片的良苦用心吧。
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啊,人还是那些人,工厂还是那个工厂。然而,曾经生机勃勃的作为国家栋梁的国企,在改开的年代,却不幸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得不到国家支持、外资、内资双重夹击下,正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所谓一荣俱荣,曾经斗志昂扬爱憎分明的工人阶级,在麻痹状态下失去自我,最后会慢慢的失去一切。正应了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在伟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一旦迷失方向,昏昏欲睡,结局就在铁西区。
铁西区,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骨干基地,以她的辉煌贡献,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形象是熟悉高大的;因为走近她的人了解她的人有限,她又显得那样的陌生遥远。特别是在她走向衰落的改开后的今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打开视频,镜头在轰隆前行的火车前推进,白雪覆盖下的铁轨若隐若现地向前延伸。。。。延伸。。。。让观众一样感觉到了前途的模糊、迷惘、不确定。
火车缓缓地驶入了厂房简陋,各种管线纵横的破败厂区。
当摄像机的镜头把你的视线拉进厂房里,一种似曾相识一下子拉近了你的感情。简陋的休息室、铁皮包就的既是工作台又是就餐桌的长条木桌、一排铁皮更衣柜立刻展现在你的眼前。昏暗的灯光下,烟雾弥漫。工友们有理发的、喝酒的、有脱的精光准备洗澡的、有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吹着各种趣事的。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业时期的集体生活时代。只是观众会在两位工友的污言秽语的对骂中马上醒悟,明明白白地回到改开后的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铁西区的某个国有企业里。
慢慢地,镜头推向了生产车间。在污染严重的工作环境里,工人们在各个岗位上认真地忙碌着。那火红的冶炼炉、腾腾的蒸气,把空旷高大的车间塞的满满当当。如果不是车间入口处地面上水蒸气遇冷后滴落的水滴形成的的密密麻麻的冰瘤子,你不会意识到东北的冬天天气的恶劣。
离开忙忙碌碌的生产车间,镜头又回到了休息室。几个老工人在交谈着,抱怨工厂的污染已经超过规定的十几倍,工作时只能戴简单的防护-----口罩。在他们这个中小企业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大部分正式工离开了工厂,出去自谋职业了。没有离开的正式工大多数是没有能力自寻路的。在岗的职工大多数是打工的临时工了。工厂没有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住房、公费医疗、孩子上学那样的福利了。没有了医疗费、养老金。想有可以啊,自己掏钱买。但是,这些工资刚刚够维持生活的产业工人,那里有多余的钱去买保险啊。镜头中的那一张张无奈无助的脸,让你读到了被外资、私资围剿下的、失去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的脸;读懂了改开罪恶龌龊的一面。
随着镜头的转换,终于,头脑机关------厂部展示在观众面前。办公室里,一个会计模样的女同志在为工友报销什么,从交谈中晓得是取暖费【东北的冬天每家每户根据家庭使用面积,都要缴2000----30000元不等的采暖费】。财务人员说自己没有权力处理,让工友去找厂长。工友只好满脸失望地离开。另外两个老工人,为了报销几十块钱,不停地与财务人员解释。短短的几个镜头,观众彻底了解了这个国有企业的窘境;了解了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国有企业里的工友们的艰难。
镜头推出,厂部办公室外,工厂的广播里正在播放《春天的故事》。在冰雪覆盖的厂区,歌声伴着寒风在嘶鸣“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心新时代”。
伴着歌声,开心一刻终于出现了。要过年了,厂长在饭店与机关人员团年,镜头里没有一个前面反复出现的工人。在一片祝福的干杯声中,领导端起酒杯认认真真地说,明年有活干,家家有饭吃是全厂的奋斗目标。为了过这个年,厂里借了几万块钱开支。如果明年情况不好,大家就各奔前程,能合资的合资,能民营的民营,有钱的人可以买股份,反正,只要能活下去,什么办法都可以。听了领导的真诚表白,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溺水者在挣扎,求生的欲望,哪怕是一根稻草也是希望。-----这是被抛弃了的,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国有企业的统一写照啊。
综观纪录片工厂的上部,导演的镜头反复表现工人们的工作、休息、喝酒、聊天、骂架、诉苦等等。在他们的身上,观众完全看不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工人当家做主时的那种以厂为家、以苦为乐,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积极主动参与工厂管理的意气风发的主人公面貌了。
从导演选择东北的冬天拍摄该片看,他在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影射表现恶劣的生存环境。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工作生存环境来影射表现恶劣的大环境。这也许是导演选择冰天雪地的东北拍摄此片的良苦用心吧。
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啊,人还是那些人,工厂还是那个工厂。然而,曾经生机勃勃的作为国家栋梁的国企,在改开的年代,却不幸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得不到国家支持、外资、内资双重夹击下,正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正所谓一荣俱荣,曾经斗志昂扬爱憎分明的工人阶级,在麻痹状态下失去自我,最后会慢慢的失去一切。正应了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在伟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一旦迷失方向,昏昏欲睡,结局就在铁西区。
红色的小鼓- 帖子数 : 32
注册日期 : 12-08-04
年龄 : 60
地点 : 四川成都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