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翼文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李节:熟悉而陌生的《我11》

向下

李节:熟悉而陌生的《我11》 Empty 李节:熟悉而陌生的《我11》

帖子 由 Admin 周一 十月 08, 2012 11:42 am

李节:熟悉而陌生的《我11》


所谓熟悉,是因为那些场景和情节,我并不陌生,那个时期的一个三线企业细节大体如影片所写,如大家同一时间做国操。所谓陌生,就是熟悉的场景却没有引起我情感的共鸣,甚至没有引起我更多的联想和回味。我很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已人到中年不再会被过去打动,情感已经背叛自己的记忆。我便开始回忆我11岁时经历的事。11岁的我已经看过了美国电影的《未来世界》、日本的《望乡》、《追捕》、《人证》,对11岁的孩子,要理解《望乡》也许困难,但是要看懂《追捕》、记住《望乡》片尾那悲恸的大哭就没有那么困难了。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限制,我们没有其它渠道可以看到上述片子,全国公映时间也就是我们能看到这些片子的时间,因此,不存在弄错首次看这些片子的时间,也就不存在弄错环境影响我们意识的时间。我还磕磕绊绊读完了《欧阳海之歌》,其时被有的权威骂为“靡靡之音”的《军港之夜》风靡中国。在没有电视的日子里,已经用红灯三波短的收音机偷偷听了几年澳洲广播电台播放的邓丽君“靡靡之音”了。能想起来的还更多,不再多说。

当然,我11岁这一年是1980年。距离1976年已经过去四年了。四年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大,则印象深。以上举了不少外国的东西,只是为了说明开放影响我们之深。不光是对小孩,同样也对成年人。相信这一年16岁的主人公受到的影响同样不会小。

可是1964年出生、1975年11岁读初一的主人公呢?很巧,路学长就是1964年生的,他的处女作也是反映文革的,这部片子原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改名叫《长大成人》。96年我看这部片子时,印象很深的就是它不关炼钢什么事而是关于理想主义的探讨。路学长比王小帅大两岁,不要小看了一两年的时光,它对于儿童、少年、成年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关键事件时。例如,89年成都平原上在广播里那次事件的高三学生、次年的北大才子余杰,与在大学里经历这个事件只比他大一两岁的在校大学生感受就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路学长这部片子有今天的对比,要好处理,我们可以对比另一个人。巧的很,比《我11》主人公大1岁的姜文,1973年前也在贵阳住过,看看他拍反映文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同《我11》不一样。

绕这么大圈,其实就想表达:作品《我11》把自己限定在1975年一年内这样非常窄的时间段,又把主人公限定为11岁一年级初中生,那么,按我的理解,内容就不应该仅仅是青春的跳动,在那样一个时间点和周边的氛围,多少应该有某种理想主义或英雄主义的痕迹,可是我却没有看到。我以为根据人物年龄在这个特定年份应该表达的部分东西,王小帅没有表达,而这部分内涵是与今天有关的,因为今天很大程度上已经没有理想与英雄,今天与昨天就有冲突,就可能会引起共鸣的,因为人们思考问题常是由此及彼,这或许就是我对这部片子印象不深的原因。当然,我认为应该表达的,不能代替主创实际上感受的,特别是片子没有象路学长、姜文等有后续的发展可对比。但如果想表达,电影技巧是可以做到的。一位1957年出生的长辈告诉我:1966年他第一次作为红小兵到农村搞文革,大人们居然把9岁的娃娃的意见当成回事,他说这对他一生都有影响。这说明,在大事件面前儿童也会被启蒙,所谓时代造英雄。《我11》没有丝毫的英雄主义或理想主义的东西,正说明主创1975年的经历其实并不足以支持一个略深的内涵,即使把年龄改成真实的也会顾此失彼,如改成9岁,内裤上那男人成熟的首次证明又怎么处理呢?实际上,据百度百科,导演王小帅自己也说:孩提时代的电影他说得出来的只有《董存瑞》和《闪闪的红星》。1975年的王小帅,思想有点单薄。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是不怎么成功的,看不出那些细节与我们今天生活的联系,它象一幅不太好的静物写生,你读不出今天。如果《我11》的场景在1977年,可能会是另一幅景象。因为这中间有一个1976,王小帅对此一定不会印象不深。

[center]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17
注册日期 : 12-08-02

http://laomo.8008cn.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