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翼文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倪剑雄:期待对民间困惑的超越

向下

倪剑雄:期待对民间困惑的超越 Empty 倪剑雄:期待对民间困惑的超越

帖子 由 Admin 周一 十月 08, 2012 11:45 am

倪剑雄:期待对民间困惑的超越
——《我十一》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变化着。思想观念也一样。对当前中国电影来说,反思60-70年代的影片,已经从伤痕模式跨越到了一个冷静思考的时期。一般认为这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的。此间思想的立足点,就是对人性的充分理解、接受和尊重。而从人性观念来理解过去,也需要时间。姜文立足于对文革时期军队大院少年精神文化生活苍白的切身体验,导出他对文革性质的置疑,总体可以叫困惑时期。主观上,他没直接触及文革,仅仅是表达真实具体的生活感受。王小帅不同,他的选材更接近普通工农——这个“最广大的”主体。这就把反思放到了另一个更广泛的生活背景上。他们的评价有着相似的特点,就是从人性这个角度和具体的生活感受出发。王小帅的电影也提出了我们普通工人当时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深入了一步。对这个疑问,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电影里面的问题很多,触及不可能很深。包括三线建设的必要性问题、生活贫困枯燥问题、少年道德和行为的问题、性萌动问题等等。这些,从电影看,都很真实。问题出在作为编导的理解,还仅仅立足民间立场。因此对这一切,都没有加以科学的认识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



人对人性的体悟,更依托切身的生活感受,这是相对容易的。而要对国家处境和政策有基本的理解,光靠个人经验就远远不够。这个,也是单纯强调人性观的缺点。如果不仅想拍一部“民间文学”的好看的电影,不仅满足于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不仅满足于离奇情节、高超演技和制作技术的自由展示,那就应当有深入的对于社会、历史的思考。而就这一点,《我十一》做得显然不足。它没有从个人经验超脱出来,也就是说没有从“民间”个体走向国家的整体,因此对国家没有充分理解。

从这个来看,王小帅的电影仍然处于困惑时期。但是,它更应该是困惑的末期。原因是,今天中国工人、农民和其他普通劳动者,对现实的体验更加深入,有了认识的新的起点。这显然有利于人们对过去的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价。只不过,对当前的实际而言,这个问题的解答还面临一个复杂局面,中国社会的分化造成了很多利益不一致甚至对立的群体,他们的观念是有根本差别的。这个背景就是今天我们所以要展开讨论的理由。



作为独立制片人的王小帅,和其他独立制片人,在人性观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作为这个观念在电影上的自然体现,就是他对各种细节的制作也格外用心。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过去亲历的生活的影子。从拍摄场地的选择到环境布置,到人物造型、剧情设计、台词以及道具,都非常真实。除了几处细节有显著错误之外,这些足以让有那段生活经历的人发自内心的感动。但由于它的剧情安排的个人化,也使它让人感到某种单薄和琐碎,和我们的审美产生隔膜。



许多人以为,呈现真实的生活就必然带来真实的感动,因此真实是最有力量的。但这个电影为什么就不是这样呢?立足“我就是一个真实的老百姓”的观念,往往起因于对自由创作观的误解。因为个人的真实不一定能代表更多的人,尤其不代表整体的观众。按照文艺理论的说法是,它并不具备“典型性”。虽然在这里我们可以避开这部电影的法国投资背景带给我们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法国自然主义影片的影响,也绝不会因为细节的真实就足够把它归类到传统的中国现实主义范畴。原因简单,就是它的思想还仅仅停留在“民间回忆”的程度。因此在剧情当中触及的几个关键背景,都很模糊。因为,它还太“民间”了。由这些细节构成的电影,显然不足以支撑编导的理念,即是说不足以支撑他对那个特定的过去时代的认识和评价。



比如,有人认为电影设置的亮色比较少,隐含了编导对当时人生活压抑的暗示。这个我同意。那么,如何理解以谢福来为代表的那些普通工人的遭遇和压抑生活,以及由此带出的“我”的感触,就首先要涉及到三线建设的必要性的问题、中国地区间和各种人的生活差异问题,还有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等问题。



1958年中苏决裂,1964年美国也在朝鲜战争以后继续故意挑起北部湾事件,发动越南战争。这样的国际形势给中国的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要发动战争”。中国在这样的处境下,当然只能把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从解决人民生活转向国防和备战。才有了大量工业发达城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远赴偏远山区兴建国防工厂的事情。开始人们是积极响应号召的。王小帅也在自己的电影里,塑造过这样积极分子形象。虽然是配角,但说明他没有回避这个事实。问题出在以后。由于三线建设上马快,被迫“宁肯粗糙一点”,致使后来遗留下许多问题。另外就是大城市有知识的人,在青春期的***消退以后,对个人生活的简陋、精神生活的贫乏,开始越来越感到厌倦。这是后来开始向往返回上海的思想根源。因此它难免带有一定的老百姓的情绪色彩,无疑也可以作一般社会心理的解释,而不必过度解读。至于谢福来的女儿被奸污这样的家庭遭遇,怎么敢和今天的工人农民家庭遭受的同样事例相比!面对洪水滔天而叹息屋顶漏雨,还有什么意思?而竟然被作为一个关键情节,只说明电影人今天还习惯、甚至热中以个别的体验角度理解生活,甚至始终局限于这个理解的狭隘,没有看到当时工人生活的主体,不能理解社会矛盾的主次。

如果要进一步思考,我认为可能更应该思考一下老百姓的承受力何以和国家的危急处境不能自然的对应增长。当然,这个所涉的事情,也很难以民间思维所可企及。不过,想想当年的鲁迅,对文艺作者来说,这个思考并不陌生。只是今天,我们很多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主动在回避这样的问题;回避文艺家的责任;回避引导普通群众把自己个人的生活事实和国家民族的处境、命运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三线建设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十堰、攀枝花等等新兴城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也切实的给中国的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电影的场景简陋,大致根本无法跟今天的标准化工厂相提并论,人们的居住环境同样是混乱粗陋的。为了一件白衬衫,居然要花费一年的布票,这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当时中国就这样。这些,在后来的人,例如80后,就很难认识到它除了令人反感之外,还有什么别含义。例如当年的号数票,他们该怎么理解?很多人是把它当成当时我们如何贫困的铁证。但如果联系到中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理解,我们就会看到此前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更加贫困。如果没有当年的号数票,很多生活物资就不可能让普通工人得到。到80年代前期,有的地方买自行车也还凭票。这无论如何都是在经济建设初期,国家以行政方法保障基层民众利益的正当作法,应该是***的德政。但由于反毛、歪曲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现在很多人也难以分辨了。而在此间,当“民间的”电影人“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深刻,而是同样的迷茫和失职。



特别有意思的是,王小帅在影片里正面描述了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性发育问题。从几个小伙伴私下议论女生“发育”没有,到偷窥情侣接吻,到后来他父亲发现他衬裤的遗留物,都是比较新颖的。虽然轻描淡写,但也值得肯定。这个事情因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很深入的展示。而在这里,王小帅仅是以这个顽强的文化符号,强调一种对人性这个根本认识起点的肯定。此外,他也能够跳出过去很多年一般平民作者对文革时代青少年打群架的津津乐道,而有了自己的冷静审视,这个是今天我们能够接受也值得称赞的。但作为受到老师重视的王憨,对杀人犯的同情,却不免给人很多富带歧义的联想。是出自亲历的真实?还是剧情立意构思的需要?还是鉴于编导个人对人道主义的理解?确实令人费解。因为人道主义文学往往支持对常人看来有悖日常规范的某些特殊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因此很可能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思维惯性。但这很难说就一定是正确的。而我印象中间,描述民间生活中的偷情男女,故意将其拔高到爱情神话的地步,也是很常见的做法。对这个,不免有造作之嫌。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个片子的文学性稍显单薄,确乎只能算是一个民间的个别回忆。它反映了当今独立制片人的电影在思想上的一个事实:认识有局限,思想性不强。它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不能简单归结为对文革这个政治运动的回顾。有人说《我十一》不是在谈文革,我非常同意。因为它还没有深刻到那个程度。



另外,编导有强烈的个性和创作意识,但苦于对自己切身经历的社会背景的整体缺乏深入理性的认识,才被一些错误的观念限制了。而这个,是很多崇尚西方电影和文学观念的人的致命缺陷。从个人生活的压抑出发,这个思想的起点,非常符合当前的民间主流思潮。但这个思潮是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社会很多方面已经资本主义化之后才成为主流的。而在左翼思潮兴起以后,它基本上可以被归结到资产阶级和追随者的阵营。

以历史就是一个过程的观念来理解民间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到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念的不断交锋磨合,我感到似乎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王小帅。

自从王朔开始的非主流文学,就有了对主流的反叛意识,这是新的文艺思想以民间的姿态独立思考的开始,是民众从个人开始对过去脱离广大民众实际的文学宣传工具化倾向的拨乱反正,也蕴涵着对体制内主流之下深潜的封建余毒的厌恶。因此他们对民间个人真实的强调,也有其合理性。这是他们特别尊重真实的个人经验,也尊重底层普通人的实际感受的根源。从过程的角度看,它也有从幼稚、粗浅,走向成熟深厚的过程。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这个基础来简单论断。对电影也一样。

这样看来,象《我十一》这样的电影,对我们这个往往因为社会猛烈变化而容易充满***却思想力不足的民族,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预示着我们文艺创作在民间个人那里也有顽强的独立思考。虽然暂时还很幼稚,但仅就其独立思考而言,无疑应予肯定。又因为中国目前整个社会尚处在这个充满矛盾和令人困惑的时代,处于思想激荡的时期,人们的迷茫也是必然的。尽管当前更有很多东西会诱使一些电影人继续沉迷于个人生活,而拒绝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时代真实进行整体的认识和思考,但这毕竟仅仅是一些人。还有另一些人,会与他们反其道而行,他们的路,更加宽广。我对此深信不疑。

没有经历这个时代,人们不会自然走向成熟。就因为这个,我接受这个电影,但也希望我们早日超越它。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17
注册日期 : 12-08-02

http://laomo.8008cn.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